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诗词的希望在民间

诗词的希望在民间
——访谈“诗魔”廖国华

(编者按:廖国华,一位年逾古稀的著名诗人,在诗词界享有“诗魔”之称。近年来,他的作品风靡神州大地,其作品自成一格,往往能给读者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廖国华其人以及他的作品似乎都带着一种神秘的魔力,让万千读者为之吸引,欲罢不能。为破解这个神奇的现象,由狼社和《诗论大观》联合对廖国华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采访工作由记者出身的诗联家,狼社副社长王天明完成。)

王天明:廖老师,你好。在诗词界,您有一个绰号“诗魔”,这个称号我想应该是源于您作品中独特的风格,请您对自己作品的风格做一个概括总结好吗,即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魔”字的?

廖国华:“魔”字据书面解释有二义,一为宗教或神话传说中的恶鬼,喻邪恶势力,如有些文章中把二战罪魁祸首希特勒称为“希魔”;二指不平常,奇异的事物和人 , 如魔术、魔力、魔法、魔方等。好事的朋友冠我以“诗魔”的称号 , 我想 , 大概是取的后一义。也有朋友在评析拙作或诗话随笔中称拙作为“匪体”的,其义应该近似于“魔体”,近年来,这称乎似渐渐取代了前者。“魔”也好,“匪”也好,我确实认为它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拙作风格某一层面。习诗半世纪,已积涂鸦过万,虽说已发表作品数千,出版过诗集两部,也拿了各类奖项数百,自省终无大就。如果硬说形成自己风格的话,我想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待气而生,不羁成法,以手写心,不与人同。

王天明:廖老师,在您的诗词中有很多针砭时弊的作品,深刻地体现出了一个诗人应具备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请问您是怎么看待一个诗人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的?

廖国华:诗人也是俗人,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位,不可能高居象牙塔而不食人间烟火。因而,诸多时弊你不去触动它,它也会时不时触动你。加之诗人又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心为灵苗,故发之为韵,形之为诗。我认为,为时弊发声是一个有志于诗者的天然责任,当然诗的责任在于发现和提出。诗人只是在此过程中痛苦并快乐着,至于功效如何只有天知道。

王天明: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诗人都经历过深刻的人生磨难,如屈原、曹植、杜甫、李煜等,而这些磨难往往能把他们的诗词灵性彻底地激发出来,变成不朽的杰作。据我们所知,您也曾经历过苦难的人生,请问您认为您的苦难经历和您作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吗?

廖国华:你说得对,其实古人早就说过,诸如“愤怒出诗人”,“赋到沧桑句便工”,“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等等无不洞察此理。至于说到我自己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的联系,确实,我不否认拙作绝大部分打上了“廖”字印记。有位知名诗评家说得好,“一本诗集,从头读到尾,也不知作者是干什么工作,有什么经历,甚至不知其父母子女,只读到逢节即颂,遇庆而歌,我敢断定这些诗毫无存在的价值”。诗是心灵的产物,唯其真,才能体现善与美,作假根本谈不上文学创作。由于自习诗起,我就基本明白了这点,所以我在创作中有意就把生活际遇作题材,拖车就写拖车,下岗就写下岗,讨薪就写讨薪,种园就写种园。际遇时时有,题材便俯拾皆是,剩下的便是自己特有的感悟和尽量与人不同的表现手法了。

王天明:古代有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传世。请问在这些古代诗人中,您比较喜欢谁的作品?您在学诗之初,曾刻意模仿过某位古代诗人的风格吗?

廖国华:自束发始,即在先严子珊公训诲背熟了几千首唐诗宋词,亦背熟了上百阕词谱。律中喜少陵、义山、放翁,中年后喜清朝钱牧斋、吴梅村及晩清民国诸大家;绝中喜太白、小杜、王昌龄等;词喜东坡、稼轩、方回、清真、易安等,陈迦陵、郑板桥词也是案头必备之选;早年曾刻意模仿过老杜《秋兴八首》,后又模仿过老杜、诸将等;词模仿过东坡《水调歌头》、《念奴娇》,稼轩《贺新郎》等。

王天明:在当今诗词界,有许多持续很久,争议很大的问题。比如新声古声之争,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廖国华:旧诗词的声韵改革,自中华诗词学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并公布方案以来,迄今为止整体来看收效甚微。虽有一部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或坚持或尝试用新声新韵,但得到诗词界共识的力作几如凤毛麟角,寥寥可数。近年来而每年从上到下兴办的各种大赛绝大多数都是公示或默认用平水韵。本人因习惯也只用旧声韵,间或因特别要求而偶用新声韵。我一贯不参加新旧声韵之争,每逢这种场合我一般只申明态度基本观点。归纳如下:

一、自己坚持用平水韵或佩文韵府,不反对人家釆用新声新韵;

二、在平水韵己随时代进程而变得违和的情况下,如四支、十三元,则尽量选择尚不违和的字作韵,如四支中的谁为、奇宜、诗之,十三元中的村魂、繁番不放在一首诗中押韵。毕竟一律中最多五韵,一绝中最多三韵,尽可腾挪;

三、我认为在华人世界存在有诸多方言情况下,十里不同音是普遍现象。还有几千万海外华人及其后裔并不见得都掌握了标准的普通话,更有不是华人的民族如日本越南也爱诗词文化,而旧声韵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最大的公约数;

四、历史的传承亦证明了旧声韵废除不了。朱元璋以国家政权之力推出洪武正韵且规定以此取士,结果读书人考试时用洪武正韵,自己私下写诗词仍然用平水韵,而朱元璋去世后,洪武正韵便无疾而终。

王天明:目前在诗词界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是天生的,而非后天能练出来的。即一个人如果天生没长出“诗骨”,那无论他后天如何勤奋努力,终究也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请问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廖国华:基本上同意。就我在市诗词班授课的情况看,十几年来,有学员一点就透,就能达到作品刊登《中华诗词》甚而在全国赛事拿大奖的水平。也有学员十几年课是照样上,作业照样写,就硬是难入门,甚至基本功都过不了关,更遑论入室登堂了,可能缺乏一点诗词上的“慧根”吧。但他们仍然为诗社鞍前马后服务并乐此不疲,对此我从內心表示赞赏。

王天明:廖老师,古典诗词的格律入门并不太难,但要写出一首成功的作品来,却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为了炼一个字,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请问廖老师,要写好一首诗,您认为最关键的有哪些因素?

廖国华:这个问题涵盖量比较大,我尽量从自己经验角度来回答。

一、你说的“并不太难”是技术层面,作为初学者要熟练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起码要过辨声知韵对仗合律这四关,做到形式上无误,当然还有更细密的要求,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与练来掌握;

二、“一首成功的作品”是艺术层面的要求了,说是成功要看用什么标准衡量,初学者的作品达到省刊或《中华诗词》发表可算成功,老手作品在赛事拿奖算成功,更高标准者对自己作品能否传世作为成功标准。仅就自己来说,我认为写出一首成功还是颇有难度的,伹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使自己作品做到自满意甚而达到成功。

1、尽量避免大题材,大则易流落到概念化。不忌小题材,从日常生活取诗料,以小见大。
2、做到有创作冲动才写,写自己内心真实所感。
3、做到尽量精准表述题材的主旨,但第一步一定要打好畅达的基础 , 先做到文从字顺。
4、尽量少用烂熟意象来载情,尽量不与人同,亦不重复自己昔作。
5、珍惜一刹那间的灵感,哪怕是不成句的支言片语,赶快记下后补成篇也不妨。
6、成篇后放一放,过两天再读几遍,从热情到理智可发现不足之处。
7、相似题材着手时不妨先多参考古典名篇或今人名作是如何表述的,一是启发思考,二是避免雷同,就是人家的表达手法亦尽量避免。
8、作品发出后,多听取旁人意见,尤其批评意见,但不能闻言就改,自己多斟酌拿主见。

王天明:借助于信息时代的便利条件,全国这几年出现了许多诗词比赛。许多诗人积极地参加了这些比赛,认为能获奖是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肯定;也有许多诗人认为比赛作品只是一些命题作文,很难出现真正的传世杰作。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廖国华: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尖锐。1995年原单位倒闭后,我50岁失业,再创业已不可能,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劝我参赛,一举中鹄。继而时时处处参赛,竟屡有斩获,便以诗生存了20年。说实话,我不认为能获奖便证明自己作品水平的高度,因为命题作文只能赶好话,而说好话作品的价值这个大家都懂的,所以我的不少获奖品也有意不收入已出版的《无妄斋吟草》和《无妄斋吟草(续集)》中,我想就你此问题我只能如此表达我的看法。

王天明:廖老师,当今古典诗词逐渐在形成一种热潮,每年都有许多新的诗词爱好者出现。他们之中有的人很幸运,能及时得到高手的指点,但也有一部分人在自己苦苦摸索,请您对这些新的爱好者提一些有帮助的建议好吗?

廖国华:对新的诗词爱好者我仅以过来人的身份提几建议:
1、打好古文底子,因为诗词这种文学形式毕竟是以古文为文字载体;
2、多读熟读古典多篇,从选集入手,再读古名家专辑,锻炼辩识各种风格流派的能力;
3、一定要掌握基本技术,那是入门的第一步,不要轻信什么动不动就突破的话,那是自欺欺人;
4、学写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开头仿效名篇也不打紧,练久了得失自知;
5、尽量不追时髦用那些第几周年什么大庆练笔,写多了手滑,成痼疾想改也难;
6、少重视礼节性表扬,多注重批评,得一严师指点是你的幸事;
7、在没师承的情况下三五同道交流也有稗益;
8、兼收广蓄,自己看到好诗不妨抄下,读千遍不如写一遍,我自己年轻时就抄了十几本,十几年前被人以一万元买去。

王天明:廖老师,您是怎么看待中国诗词界目前的发展现状的,您可以对未来中国诗词领域的走向作一个展望吗?

廖国华:我同意李黎“或许缺乏诗歌,但绝不缺乏激情”的看法,虽然表面上一片繁荣景象,但得到公认的传世之作毕竟不多。另一方面,我看到网络上涌现一大批中青年诗词作者,他们的作品有时往往令我眼前一亮,心中一热,喉头一哽,我现在经常往来的中青年诗词作者就有不少。为此我敢断断言一句,诗人在民间,诗词发展的希望也在民间。

附廖国华部分作品:

归来夜聚吟
随俗而今已入乡,粗声吼气乱开腔。
钟敲两响神犹足,酒满三巡胆尽张。
说到天灾真见鬼,一提腐败日他娘。
知谁座上嗓门大,老子农民不下岗!

归来静思吟
小作回翔意未阑,可堪矢下带伤还。
索薪人谓莫须有,投诉心知老大难。
苦竹经霜犹挺节,晚枫遭冻尚流丹。
鹏抟十万八千里,拄杖何妨壁上观。

前杂咏三十首选二
劳力劳心不自哀,薄田亩半置形骸。
老天施雨狂如泼,小吏催科狠似豺。
浮肿却疑身发胖,饥贫欲诉事难谐。
夜吟茅屋秋风句,知是人间比比皆。

一掷光阴五十霜,非儒非墨亦非庄。
剔除此日浑身痛,就剩当年那点狂。
夹尾而奔逃箭镞,从头学起事农桑。
行吟泽畔吾其与,一任山高与水长。

题某形象工程
造福儿孙树典型,通墙标语尚分明。
官威在手轻民力,数字当头出政声。
狐兔频穿良种廨,艾蒿疯长日光棚。
工程完毕升迁去,债要村民几代清?

题某安居工程
如此楼房也敢夸,泥浆缝里露砖碴。
才登梯步身先颤,仰见天光头发麻。
漏屋偏多连夜雨,完工早戴大红花。
若非老记镜头准,祸了居民肥了他。

4.1即题
神鬼从今供使差 , 长空彻底扫阴霾。
光鲜食品甘肠肺 , 清白公门绝虎豺。
医为股肱真治病 , 令颁父母勉生孩。
老夫敢惜杯中物 , 愚己愚人醉且谐。

家事
三餐而外百忧无,老去生涯草芥如。
小病居家防子觉,深更起夜赖婆扶。
远抛剩饭呼饥鸟,偶集闲钱买古书。
任是今年年货减,蓬门照挂旧桃符。

戏题副省级降科员
几世修来运不差,幸亏留顶小乌纱。
拟将富贵延三代,竟跌崖渊仰八叉。
遛狗还能挠痒痒,摸牌何碍眼花花。
衹今官比夫人小,攒点私房好挤车。

山居谷雨
鸣鸠呼我启晴窗,满目红绡换绿幢。
吹面萍风寒已尽,入盘笋片味无双。
太闲时日因书累,到老身心对酒降。
取得溪头春末水,待看蝌蚪戏荷缸。

题陈婆煮腊八粥
慢添细火择柴禾,糯软甘甜小一锅。
自笑鸣雷喧瓦釜,谁知冒气幻天魔。
锥居虽仄无妨立,佛粥能尝不在多。
更嘱盘中加几味,消寒许共醉颜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