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陈仁德 先生本色是诗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中陵    时间: 2017-1-26 09:26     标题: 陈仁德 先生本色是诗人

先生本色是诗人
陈仁德

程毅中先生的《月无忘斋诗存》收录了1973年至2009年的作品近200首,其中词只有几首,绝大多数是诗。这应该不是作者诗词创作的全部,当有大量作品未能录入。据作者简历,“三四岁时,祖母教他识字,读唐诗。五六岁时,请了家庭教师教他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也学做对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进逼苏州,随祖母逃难到农村居住。1938年回到苏州城内老家,先后换了几个老师,最后一个老师张蛰公(名荣培),是一个老秀才,在苏州颇有诗名,跟着学习写旧体诗词,写古文,写骈文。” 按照这里的记述,程毅中先生少年就开始了诗词创作。如果从1938年算起,到1973年,在《月无忘斋诗存》里足足有35年的创作空白。这当是因为抗战以来的兵荒马乱和1949年以来的政治运动频仍所致,大量作品佚失,可为一叹。
程毅中先生长期担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编审,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及古小说研究,著作宏富,成就斐然,驰名海内。其主要著作有《古小说简目》、《唐代小说史话》、《宋元小说研究》、《古代小说史料漫话》、《中国诗体流变》、《古籍整理浅谈》等,又编纂有《宋元小说家话本集》、《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与他人合作)、《古本小说抄》等,还整理出版过《燕丹子》、《谈薮》、《玄怪录》、《续玄怪录》、《云斋广录》等。以餘事为诗词,亦自成面目,可圈可点。
纵览《月无忘斋诗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交游诗,二为纪行诗,三为感怀诗。

中国历代诗人均喜交游,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也。文人墨客之交游,实为中国之特殊文化现象。志同道合之文友相与论道问学吟诗作赋,高雅之至,如竹林七贤饮中八仙之类即是。从兹产生的大量作品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品类,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交游成为文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流风所及,至于当代。大凡文人,都有自己交游的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人们互相切磋砥砺,乐在其中。《月无忘斋诗存》中的交游诗所涉人物,均为吾华硕学宏儒,试举数例如下:《庆祝周振甫先生编辑工作五十年》、《贺唐圭璋先生八十五寿辰》、《谢启功先生书赠游苏州诗》、《贺张范九学长八十诞辰》、《贺林庚先生八十寿辰》等。周振甫、唐圭璋、启功、张范九、林庚,无一不是德高望重名震华夏的学者,他们的著述和作品,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品牌。从程毅中先生诗中可见,他和这些学者过从甚密,交谊甚深,曾经长期出入其中,互为知己。于此亦足见程毅中先生之道德文章,绝非小慧之徒可以望其项背。其《庆祝周振甫先生编辑工作五十年》云:“为人作嫁为书忙,愿作燃藜永放光。五十年来千尺稿,丹铅绚烂焕文章。”虽是对周振甫先生的赞扬,移作对程毅中先生的评价,亦未尝不可。
《贺林庚先生八十寿辰》:诗史高峰说盛唐,课堂纵论意飞扬。板书飘逸公孙舞,讲义巍峨夫子墙。孟德永怀千里志,东坡犹喜少年狂。先生健笔长如旧,满座春风献寿觞。此诗将林庚先生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众所周知,林庚先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是出色的诗歌启蒙者和文学引路人。他常常在讲坛上忘情地长吟诗词,写下满黑板的漂亮书法。程毅中先生的诗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林庚先生的这些特点,将其风采展示无遗。中间四句连用四个古人说事,却一气流转毫不生涩。“板书飘逸公孙舞,讲义巍峨夫子墙。”对仗新颖灵动,为前人所未有,用公孙舞比喻林庚先生书法的飘逸,暗寓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长进豪荡感激之事,亦高明之笔。
然而程毅中先生交游诗中的精品,当属《贺张范九学长八十诞辰》,不妨全文录于后:
忆昔问学春在堂,与君相识幸同窗。
又复受业梅谷师,金石刻画共门墙。
为我画扇扬仁风,至今箧中永珍藏。
两心相知不相见,五十馀年天一方。
忽奉手书来意外,不禁惊喜热中肠。
方知当年西北行,同在一地竟参商。
我入燕京君住秦,都把他乡作故乡。
殷殷问我别后事,足见相念长无忘。
愧我驽劣负师教,学识浅陋不成邦。
如君淹博今难见,优游文史正当行。
诗书画印兼四能,才华横溢漫三江。
长安久居真不难,足为师门增辉光。
教育世家有传人,箕裘不断继书香。
行年八十不知老,时有新作示华章。
节近中秋月将圆,千里婵娟人久长。
片纸难尽平生意,遥祝我兄寿而康。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全诗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铿锵顿挫,转合自如,宛若行云流水势不可挡。当今诗坛大多喜作七律,歌行已不多见,一韵到底的歌行更不多见,盖因一般人才气不足,则断难驾驭其纵横之气,而致散乱零落卒不成章。此诗剪裁得当,开阖得度,章法严谨,收束有力。前六句述其少年交往,至七八句,忽然一下跳跃到五十年馀后,中间一律略去,其后则洋洋洒洒,畅叙交情及张范九之成就。末了,始点出贺寿主题,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真行家手段也。
                         三
纪行诗之数量占《月无忘斋诗存》的大部分,程毅中先生在后记中称这些诗是“我以韵语写的游记”,盖程先生每登山临水,必纪以诗。此亦足证其虽皓首穷经终老书斋,潜意识中却是诗人本色,这是与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雅襟怀一脉相承的。先生精研经史子集,先后编发《全元散曲》、《元曲选外编》、《孔尚任诗文集》、《读杜心解》、《王船山诗文集》、《徐渭集》等典籍,又策划组织出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钞》、《元诗选》、《全金元词》、《全清词钞》等巨著,长年出入历代名家之间,又焉得不受其泽润,养成兰麝之气,挥洒珠玉之章。
试读其《入蜀纪行四首》:
四川自古负文名,想望多年梦锦城。
蜀道如今难变易,无从驴背觅诗情。

少看演义迷诸葛,老学唐诗仰杜陵。
岂是成名因入蜀,自缘入世为苍生。

试从金顶认峨嵋,雾里看山又一奇。
恐有神仙藏洞府,布云遮路使人迷。

建福宫中读古碑,青城山上访神祠。
飞仙剑侠知何在,却见唐装女炼师。
前两首写怀古之情,后两首写观景之感,各极奇妙。我作为一个老四川人,对诗中风景和典故都很熟悉,读后倍觉亲切。其实不仅是四川人,只要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读此诗,应该都有同感。
程毅中先生少小读诗,即知太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咏叹,又知放翁细雨骑驴入剑门之兴味。而千余载后,山河变易,已无蜀道之艰难,亦无骑驴之兴味,他看到的是蜀道的畅通。当代诗人作诗,已不必泥古,再作骑驴之语。
前人论诗,有“自古诗人皆入蜀”之说,意思是说,古代诗人大多在入蜀后才成名,其著名例子就是高适、岑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贾岛、李商隐、温庭筠、郑谷、韦庄、黄庭坚、陆游等,更不要说四川本地的诗人陈子昂、李白、三苏等。程毅中先生却不同意此说,他认为诗人成名与是否入蜀并无关系,成名的真正原因是“入世为苍生”。这一观点力排前人之说而自出机杼,让人耳目一新。平心而论,诗人能否成名,更重要的并非入蜀,而是情系苍生。如果不情系苍生,就是入蜀也不行。
金顶一首前两句先说眼前景色,妙在第三句一转,忽发奇想,虚灵缥缈,给人许多想象空间,第四句收束得当,耐人寻思。全诗构思巧妙,造语清新,通体流转,是先生七绝中的上品。
青城山一首手法与金顶一首相类,都是第三句笔锋一转,设置悬念,然后引出第四句作结。先生熟练运用此种手法,在他的集子中例子尚多。
先生1998年游丽江,有七绝二首,今举其一:
俯视长江第一湾,金沙滚滚绕青山。
默祈此水东流去,莫酿灾情起恶澜。
在这里,先生仁者之言蔼如,表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有着难以释怀的忧患意识,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从范仲淹的“先天之下忧而忧”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可谓数不胜数。一般说来,人们在欣赏风景时,心情都比较轻松愉快,没有谁会思维跳跃到很沉重的话题上去,而程毅中先生却由“金沙滚滚”想到了长江可能对人类造成的灾难,不惟观景,更重祈福,这就使得此诗具有了更高层面的意蕴。
先生作有《广西纪行七首》,其四为:
阳朔江山天下秀,丰鱼岩洞世间奇。
桃源仙境原非梦,只恐重来路已迷。
诗亦灵秀可人,在似梦非梦之间,显现出桂林的神奇山水风貌。妙在第三句说“原非梦”,而第四句却又在迷离中重回梦境。如此跌宕起伏,能不引人入胜。诗中巧用桃花源记典故,结句化用“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一段,了无痕迹。
似此等灵秀可人之纪行诗尚有不少,其《泛九曲溪》云:
乘筏飘浮九曲溪,顺流曲曲出新奇。
山回水转皆仙境,不负此行到武夷。
写景倘仅就眼前山水描绘,虽然毕肖,如同照相,亦算不得高手。真正好的纪行诗,除了描摹景色外,还要寄托情感于其中,即所谓情景交融,才算好诗。如李白的七绝“朝辞白帝彩云间”,虽然句句都是写景,却句句都有情感在,不言欢快奔放,而欢快奔放自在其中。又如黄庭坚的七绝《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皆可称典范。程毅中先生的诗当然不能和李黄相比,但是其骚人风旨却是一脉相承的。《泛九曲溪》除了写武夷山九曲溪之美景,其飘逸洒脱之情亦跃然纸上,读罢真令我欣然有出游之意了。
再来欣赏《天星湖二首》:
盆景回旋入画图,千枝万笏出平湖。
园林若论天然趣,自叹吾吴是小巫。

树从岩石缝中出,人在莲花墩上行。
飞瀑流泉千百叠,遥看真似满天星。
天星湖是贵州的一个景区,以天然野趣著称。程毅中先生置身其中,如入画图。难得的是,在欣赏风景时,他忽然联想到了家乡苏州(吾吴)的风光。世人尽知苏州园林称雄天下,有天堂之誉,然而此时他却觉得,如果要以天然野趣论,苏州园林在天星湖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这一方面提升了诗的境界,另一方面也彰显了诗人的襟怀。第二首采用首联对仗的手法,这在诗人的七绝中比较多见,如前引“阳朔江山天下秀,丰鱼岩洞世间奇”。这也系从前人传统中取法,如唐人“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之类。此诗以“遥看真似满天星”作结,巧妙地嵌进了天星湖的地名,亦有佳趣。
诗人《登庐山》诗曰:
常年云雾多生处,顷刻阴晴突变时。
识得庐山真面目,近看远望总相宜。
首联亦以对仗出之。看似写景,而实有寄托。说到庐山,人们不得不想到著名的庐山会议,那次会议不正是“常年云雾多生处,顷刻阴晴突变时”吗。我揣测诗人的本意,当他面对庐山风景时,一定会想起给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带来巨大灾难的庐山会议。诗不宜直说,曲折表达反而更胜一筹。当熟知那场灾难的读者看到这里时,自然会产生合情合理的联想,这便是诗的妙处。结句系从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化出,毫无刀痕斧迹。

感怀诗古已有之,诗人就眼前景物事态抒发感慨引发议论,或忧国忧民,或思乡念亲,或慷慨激昂,或徘徊悱恻,皆可称之为感怀诗。其要紧之处在于,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若无病呻吟或虚情假意,则非真正的感怀诗。
程毅中先生《题赠南海舰队某部四大队官兵》诗曰:
南海长城气势雄,楼船破浪驾天风。
干戈常备何须用,尤念台湾是弟兄。
按照一般的俗套,写这种诗一定要写保卫祖国的主题,不写得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就显不出英雄气概。而程毅中先生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从独特的角度进入,道人所未曾道,比一般人高出了许多。他看到“南海长城气势雄,楼船破浪驾天风”的雄伟场面,却希望不要把矛头对准台湾,干戈常备是应该的,但没有必要对台湾使用,因为“台湾是弟兄”。当我们看惯了太多虚张声势的诗词后,再来读他这首诗,会觉得他的诗更能打动人。
伊拉克战争举世关注,不少诗人都用诗词寄托自己的感怀。程毅中先生也写了,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看他的《闻伊拉克战争有感》:
一将谋成万骨枯,千年功罪血模糊。
狂人不怕春秋笔,遗臭仍称大丈夫。
这首诗并没有挑明感慨的对象是谁,读者尽可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自我确认。诗中所说的狂人所具有的特点,是为了自己“谋成”而不惜“万骨枯”,留待千秋评价的不论是功还是罪,都是“血模糊”而已。这种人连“春秋笔”也不怕,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即使遗臭也仍然自称大丈夫。其独裁专制的形象昭然若揭。此种感怀诗需要诗人的见识,也需要诗人的勇气。比起那些人云亦云的表态式的诗,要强过很多。
当程毅中先生2003年再次面对长江第一湾时,诗意大发,写了七古《长江第一湾抒怀》:
我本长江尾处生,来向长江源头行。
昔日曾见江水浊,今日渐见江水清。
一别五年刮目看,退耕还山功垂成。
愿得春风遍大地,造林亿亩万山青。
长江之水从头起,千回百折碧波澄。
滚滚东流经三峡,造福人民乐太平。
我们从诗里看到的,纯是一颗赤子之心。诗中对长江源头退耕还林带来的新变化表示由衷高兴。五年前他看到的是“金沙滚滚绕青山”,短短五年不见,已经“今日渐见江水清”,由此寄希望于未来,“愿得春风遍大地,造林亿亩万山青”,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乐太平”。其实,我们如果作一番逆向思维,就能从他的诗中品出另外的滋味来。他说“昔日曾见江水浊”,不正是对几十年来我们严重破坏生态的反思吗?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万众欢呼,当此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重大历史时刻,程毅中先生除了慨然赋诗《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外,还非常痛心地回想起已于当年初去世的邓小平,邓小平生前曾经发愿到回归后的香港去走一走,但就在最后的日子里却不幸去世,留下终生遗憾。诗人感而赋诗曰:
屈指天天倒计时,来归香港略嫌迟。
百年好梦成真日,万众追思设计师。
这一沉痛感怀,恐怕很多知识分子都有。天不假年,奈何!
当然,先生毕竟是以馀事为诗词,他生平事业并不在此,所以,他的诗词作品难免有泛泛之作,此不足奇,学者而为诗词大凡如此,只要去看一下他的煌煌学术专著,就会对他肃然起敬了。
重庆后学陈仁德
2012年4月29日
作者: 车天启    时间: 2017-2-24 08:25

诗是心声,不是脂粉。




欢迎光临 雁塔之声 诗刊网络版 (http://yantazhisheng.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