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李升华 崔颢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中陵    时间: 2021-7-12 15:16     标题: 李升华 崔颢

李升华
崔颢
行经华岳叹红尘,崔颢诗魂已近真。
枉有龙颜兴旧汉,偏无虎旅救亡秦。
兰台昧陋滥权柄,圣主寻常迷路津。
不是浮沉知宦海,缘何欲做鹿门人?
【注释】3月12日,曾经写了一首同题七绝诗,并且作了这样的说明:读唐代诗人崔颢的《行经华阴》诗,非常叹服他的诗才和明眼。这首诗这样说道:“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诗魂在尾联,十四个字,字字扣人心弦,引发共鸣。现在将其延展为七律诗,记于2021年7月10日。这首诗的意思是:在途程中经过北岳华山,一番感慨嗟叹红尘,崔颢这首诗的诗魂已经接近认识的谛真。徒劳地有龙颜的传说曾经兴起了旧汉,偏偏就没有虎贲之旅能够救得了败亡之秦。兰台上那些昧陋的官员只知道滥用权柄,圣殿上那些寻常的人主总是迷失于路津。如果不是深深地了解浮沉于宦海的险恶,他为什么动了念头要去做一个隐身世外的鹿门人?诗题中的“崔颢”,是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汴州,出身“博陵崔氏”,儒客名家,曾担任许州扶沟县尉,官位一直不显,后游历天下,天宝九载前后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逝世。首联中的“诗魂”,指的是诗人的精神,见南唐诗人李建勋的《春雪》诗:“闲听不寐诗魂爽,浄喫无厌酒肺乾。”又见宋代诗人邓有功的《客信丰寄刘起潜》诗:“岭南咫尺莫如虔,和暖严寒别有天。一夜诗魂清到骨,晓霜封却钓鱼船。”还见宋代诗人王柏的《感旧三首》其一:“年时清话几黄昏,双桂亭前竹外门。离合盛衰方感旧,忽逢新句动诗魂。”这一联中的“近真”,意思是接近正确,接近真实。颔联中的“龙颜”,指的是眉骨圆起,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準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又见晋代诗人潘岳的《西征赋》:“造长山而慷慨,伟龙颜之英主。”后因用以指帝王的容貌,见唐代诗人黄滔的《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诗之一:“五色綵毫裁凤詔,九重天子豁龙颜。”另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颈联中的“昧陋”,意思是愚昧浅陋,见唐代诗人元稹的《旱灾自咎,贻七县宰同州时》诗:“区区昧陋积,祷祝非不勤。”又见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和吴御史临淮感事》诗:“栅锁城扉晓一开,柂牙车轴转成雷。黄尘欲碍龟山出,白浪空分汴水来。澄观有材邀昧陋,霁云无力报奸回。骚人此日追前事,悲气随风动管灰。”这一联中的“权柄”,指权力,见《汉书·刘向传》:“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又见汉代诗人蔡琰的《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还见宋代诗人苏轼的《江上值雪效欧阳体》诗:“霍然一麾遍九野,吁此权柄谁执持。”这一联中的“路津”,指道路和渡口,见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汉寿城春望》诗:“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尾联中的“宦海”,指的是官场,因为仕宦升沉无定,多风波险阻,如处海潮之中,所以才这样去形容,见宋代诗人冯时行的《和陈舜弼中秋有感三首》其一:“宦海浮沈久游,一声云雁一襟秋。只今楚客多愁思,况是潘郎已白头。何处有山堪寄老,此时无月亦登楼。寸心或是孤云起,浩荡天涯不可收。”还有他的《上知己》诗:“十年宦海尘埃客,文墨於人有底功。天远宁知心匪石,官卑不许气如虹。唐虽未老行将老,衍不应穷究竟穷。何日得君天上去,收云拾雨借长风。”这一联中的“鹿门人”,即鹿门山人的省称,鹿门,在湖北襄阳,后汉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有人用鹿门指隐士所居之地,鹿门人,指的就是隐士,见唐代诗人杜甫的《冬日有怀李白》诗:“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又见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苦雨杂言寄鲁望》诗:“鹿门人作州从事,周章似鼠唯知醉。”还见明代诗人杨慎的《霞邱归引》:“鹿门栖隐处,行与老庞邻。”以及清代诗人姚鼐的《柬王禹卿病中》诗:“但须鹿门携妻子,休俟临卭致骑从。”




欢迎光临 雁塔之声 诗刊网络版 (http://yantazhisheng.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