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趣文推荐:陈仁德《当梅花遭遇腊肉》

当梅花遭遇腊肉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说出来大家分享。

昨天我去某公交车站候车,车迟迟不来,便在站台耐心等待。这时忽然看见路边一株红梅盛开,于是便移步梅树下欣赏刚刚绽放不久的梅花,梅花的馨香几米外就可以嗅到,到了树下,则仿佛一团香雾,置身其中,如醉如痴。我正寻思写几句诗来抒发此时此刻的美妙感觉,却从旁边的楼房里飘来一阵浓烈的腊肉气味,原先的梅香被搅合得难以分辨,于是顿时便没有了诗兴。一会公交车来了,我怏怏离去,在车上随手发了一条微信,内容如下:

                                扫兴

公交站侧一树红梅,于料峭寒风中灿然开放,红蕊欲燃,暗香浮动,销人心魄。徘徊花下,欲觅咏梅之句,久之未忍离去。忽从一旁楼上飘来浓烈腊肉味,遂无诗兴,怅怅而归。

没想到刚发出就有不少人来跟帖,比较精彩的有这样一些。

步峰先生说:“所谓吟出满城风雨近重阳,忽收租人至,遂败诗兴者也”。步峰先生说的是宋代惠洪《冷斋夜话》里面的故事,黄州诗人潘大临某年重阳节诗兴大发,哪知才写出第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就有人来催收租金,于是就再没有诗意,只留下这一句传诵千古。

刘静松先生即兴题诗一首:

腊肉香将诗兴驱,

可怜仁德怅归途。

老来还负红英意,

临别曾无一字书。

北国风光先生也题诗一首:

公交站侧吐寒芳,

久久诗人酌短长。

百丈楼中飘腊味,

随风凝作一城香。

并附注:“大俗即是大雅。有梅无肉,则无人生烟火之俗;有肉无梅,则俗到底矣。唯“随风凝作一城香”,则雅俗相济。此乃人生本来面目也。”

天使城堡先生题诗曰:

出世焉知入世难,

梅香终被肉香拦。

可怜一树繁花朵,

零落将泥诗亦残。

魏锡文先生更有趣,随手题写了半首《一剪梅》:

为有香来自可持,

梅也成诗,肉也成诗。

街头独自朗吟时,

韵也相知,味也相知。

为什么半首,他解释说:“我这里只有肉没有梅,所以一剪梅只能写一半哈。”

张亮先生留言很妙:“这才是真正的腊梅香”,意思是腊肉和梅花合称腊梅。

一般说来,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腊肉破坏了梅香,很扫兴。比如林森先生说:“诗之意境顿失!”李碧清先生说:“腊味压住梅花香,道与谁人论短长。”

  但也有喜欢腊肉的。客居异地的老乡彩云之南先生说:“腊肉味,对远方游子来说也是家乡味。”心泉先生说:“被松柏枝熏过腊肉通红诱人,那才有过年的味道。”

也有二者都喜欢的,张沅州先生说:“有梅花,还有腊肉,关键是没来一瓶诗仙太白,整上就有诗兴了”郑刚先生说:“梅香肉香都是香,你香我香满园香。”

张亮先生认为,梅花属于精神文明,腊肉属于物质文明,两者缺一不可。

总之,跟帖讨论很热闹,很有趣。还有许多就不列举了。

当梅花遭遇腊肉,到底应该怎么看,很想听听大家的高见。
為陳仁德《當梅花遭遇臘肉》湊句:
遙見梅花車站旁,心中已氾一團香。
誰知風濁揉情緒,毀我綺思空斷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