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赋比兴 与 形象思维

赋比兴  与  形象思维
唐風

赋比兴与形象思维,是一对中西名词,也是中西方诗歌文学创作的修辞形式。这名目太大了,专家学者费了「洪荒之力」也往往只能登堂而不一定能入室。现在拿来说事做文章,未免太不自量了吧!是的,深入探究自有其人,我这里只是浮光掠影谈一些个人的理解与体会和大家分享,顺把一些被忽略了的东西重提一下。
有人比喻,写一首传统诗词如建一所房子。格律是构架,掌握了格律的运用,你就能搭起四梁八柱的框架结构。但要入住起居,还得按个人品味装修设置摆放家具,也即是内结构。那么意境就是内结构,合格律,有意境,内涵深,韵味美才是完整的格律诗词。
「七言四句(八句)不是诗,长言短语亦非词。」已故香港教联主席司徒华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格律不通何以成其格律诗词?
「只有格律而没有意境,充其量只能算作顺口溜。」丁芒先生在诗词教学点评中也提到这一点。现时充斥刊物群聊中,不都是些平庸浅俗,枯燥乏味的滥觞之作吗?
毛泽东曾经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叙,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把形象思维与比兴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为诗者不可不知也!


那么赋比兴是什么?形象思维又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用我的理解和体会,用粗线条勾勒,作简单浅白的表述。
诗歌创作与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同步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的完善,声律节奏的运用。诗人从创作中摸索出一些共同的规律,并逐渐形成一些普遍的原则。东方的华夏与西方的希腊,代表了古代的两大文明,认识论上也往往是殊途同归的。
诗比兴的说法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总结出来的。《诗经》结集后文艺理论上出现了一部《乐记》,对诗歌韵律建构作出了朴素的阐释。提出「感于物而后动」和「情深而文明」之说。即文艺形象的鲜明,源于作者对事物感受的深浅程度。这些被认为是赋比兴的起源,也是形象思维的刍形。
最早系统提出赋比兴的是《周礼》。「诗文弘奥,包含六义」(风 雅 颂 赋 比  兴)。最早解释赋比兴的是郑司农,他在注《周礼》时说:「比者 比方于物;兴者 托事于物;赋者 铺陈事物。」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作了进一步的定义,把它作为诗歌文学创作的三种修辞形式。

形象思维是舶来词,原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近代思想家黑格尔,叔本华等都有新的诠释。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时,都存在两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 和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概念抽象,科学领域侧重的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生动具体,文艺领域侧重的是形象思维。
「形象」指具体事物的表面形象;「思维」即人的认识,思考,情感反应。形象思维就是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讲开来,里面包含着一大堆哲学,美学,心理学元素。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上没有形象思维的明确提法,不能认为我们的先贤不懂得形象思维的运用。中西文化在未交集之前,我们是用我们自己独特,简明,寓意深广的古汉语表达的。这就是:物质,神思,意象,意境,情意,形神等。物 色 象 形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即「形象」;神 思 情 意是艺术作品的感情色彩,即「思维」。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外极其象,内极其意。」过去叫做能运用「比兴」,现在叫做有「形象思维」。
下面分成三方面,浅谈本人对赋比兴的理解和运用:

                〈 一 〉
赋,《毛诗正义》解为:「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为赋辞也。」《文心雕龙》则解为:「铺写摛文,体物写制。 」而朱熹的解释更明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是赋!我在学习实践中加深了理解,总结成二句话,四个字,就是:直言,铺陈。直言就是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叙事件。铺陈就是展开陈述,言达其意。包括情景铺陈,行态铺陈,心志铺陈等等。而直言与铺陈往往是在互相联动,互为交集中进行,然铺陈中也常常包含有比兴的成份以提升境界。
请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一首杜甫名诗,用体物写制,敷陈其事而作的五律典范。
冬去春来,久盼的喜雨洋洋洒洒的下着。全诗由一个好字铺开。次联承其好,用擬人笔法,让「潜入夜」与「细无声」有机结合。这好雨只为润物而不扰人,诗人之喜悦之情已按捺不住,诗人之睡意也全消了。三联所赋,诗人不满足于卧床听雨,他已经起身移步推窗远望了。啊!好一幅春夜喜雨图景。「云俱黑」「火独明」,久旱的甘露,是如此的痛快淋漓。末联情不自禁,浮想联翩,兴为之起:春雨如酥,润物无声;生机勃发,万类分春。明晨会是什么光景呢?一定要起个早床,去观赏锦官城里繁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美景啊!铺採摛文,老杜运用起来,就是這样的出神入化。
下面这首《难忘九一一》是我运用赋体表现手法的尝试之作:

新禧未解旧纷争,多事之秋噩耗惊。
撒旦云端伸毒爪,人神宇内振长缨。
星條低绻灵行慢,蜡烛微摇魂绕轻。
劫后名城当奋起,凤凰浴火又重生。

当年我刚移民来美,在纽约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公司位于布鲁克林旧码头区,与曼哈顿下城只隔一道东河。9.11当日親睹两架遭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机,先后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大厦的惨状。这首诗是隔天到唐人街孔厦祭坛吊祭后触景生情,书于展板献上的。诗用「直言铺陈,直描情状,直抒胸臆」。
起笔揭示事件的起原和时地,因千禧年前的未解纷争而导引了多事之秋的噩耗,顺理成章。颔联描写恐怖分子的恐袭形式,空中骑劫,攻击平民;正义的人们不为之屈服,藐视敌人团结协作而奋起反击。颈联描绘恐袭后纽约街头的惨状,满目疮痍,祭坛遍设。「灵行慢」「魂绕轻」;草木为之哀伤,天地为之恸容。人们互慰互勉,将悲痛化为力量。末联寄意起兴,为劫后名城展现一幅壮丽而崭新的图景。全诗由缘起、恐袭、悲伤,而振奋展望收结。
《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现,其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釆相胜。如丝织之品朱紫,如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柔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我正是本于此而上下探索的。
〈 二 〉
兴。郑司农说: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起也!《诗式》中称:取象曰比,取义曰兴。而朱熹则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是为兴也。这里三者都从不同角度切入做了简明的透析。
兴与比的分别是,比显而兴隐。比是明比,兴是暗喻。「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即为取象,明比,属比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取义,暗喻,是为兴也。
兴用于诗的开头,借一物一景作为诗的发端,即是起兴。这里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借物起情,触景生情;也就是借当时之所见景物以起兴。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另一种是托物兴辞,即开头所写非当时所见所闻,而只是借题发挥。如「折戟沉沙铁未销,尽将磨洗认前朝。」就是属于这一类。
请欣赏一首张九龄的《归燕诗》:

海燕虽微眇,乘春也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唐朝开元年间张九龄与李林甫同朝为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因妒才忌能而每欲中伤离间之。夏天已过唐明皇命人送来一扇,秋后送扇,其意自明。张九龄遂将心中牢骚不满倾泻在扇面上。
诗似海燕的「微眇」寓意自己的布衣出士,非同李林甫的太子党红背境。乘春也暂来,用一个「暂」表明即使在圣明的本朝,我也会像春来秋往的燕子绝不会恋栈。中间两联燕子不知「泥滓贱」,而銜泥作巢不辞辛劳。并诉说着从政期间,忠于职守不敢懈怠,在君臣与朝野之间架起桥梁。高居庙堂为君分忧为民谋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末联告诉政敌,虽然我相信物竞天择,但人各有志,我决不会恋栈,随时会挂冠求去,你们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全诗句句不离燕子,处处以燕寓人。语言扑素,清新澹泊;名为咏物,实为言志。是一首托付禽鸟,妙用比兴的杰作。
全诗笔笔描兰,但兴之所托句句寄情。他,或者是这幅画的丹青手;或是我心向往之的具备幽兰才质的君子雅士。这时候,我就是他们的托笔人。
《文心雕龙》中有句:「观夫兴之所托,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说的是兴托于草木鸟兽等形象中,含义比较隐,意境比较含蓄。初看不易体会,但体会之后,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无尽回味。这也是我渐入佳境之后所得。
〈三〉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解释。《诗品》上也有此说:「因物喻志,比也」。这样看来比也就是比喻了。比在诗词创作中是一种修辞手法,这里包括明喻,暗喻,借喻,返喻,博喻等等。除了比喻还有比拟,比拟包含:以人拟物,以物拟人;以静态拟动态等。而诗词创作中通常采用的表现形式如:象征,寄托,寓意这些也都属于比的范畴,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一个熟练掌握比兴的写手,都能根据题材来表达意象,得心应手地运用在创作实践中。
我们来欣赏一首苏东坡绝句《赠王复》:

凛然相对不相倚,直干凌空未觉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绝句虽小,意涵广博。这首小诗将比喻比拟,明喻借喻,寓意寄托用得妙处横生。
诗写于北宋神宗年间,卞京名士王复其人刚直痛快义气豪爽,与苏东坡志趣相投言谈甚欢。一日登门造访,见王府门外两棵大桧叶茂根繁,蒼劲挺拔。诗人豪兴顿发借物寄情写下这首咏桧以赠。起句用明比,「凛然相对」格高气昂,寓意彼此之间都有一股堂堂正正的丈夫气。「直干凌空未觉奇」这可不是表面文章,高风亮节是从骨子里面铸造成的。即使「根到九泉」也照样大道直行,莫须转弯抹角,这就是哥们俩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尤其结句用了「蛰龙」这个形象物表意,使全诗的理性和情性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东坡天才豪放气势恢宏构思绝妙,即使应景之作,也能别出心裁,高人一等。
再分享一首本人拙作《孔厦儒风》:

双桥襟带入怀中,华埠高标耸一峰。
遥望南辰观北斗,俯听论语仰儒宗。
礼门飒飒秋风爽,义路融融春色浓。
故国衣冠传四海,天涯何处不腾龙。

2004年纽约市府推出遭九一一破坏后的曼哈顿下城重建计划。域内的中国城也拟订了振兴华埠方案,并发起评选『华埠八景』活动。本人推荐的孔子大厦,孔子铜像景点通过入选并获得命名《孔厦儒风》,心情大好之下写下了这首七律。当年正值国内中华诗词学会举办『华夏杯』全球诗词大赛,此诗一投撞了个好彩,喜获次奖。
诗由比发端,引比入兴;以物拟人,情景交融。使本来静止的景物,枯燥的题材,通过比喻,象征,寓意,寄托而蒸腾出袅袅的诗意。也从中折射出客居异邦遊子的拳拳赤子之心和绵绵家国情怀。在后来结集的《华夏情》一书序文中,欧阳鹤先生的点评是这样写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也是联系海内外华人的心桥。纽约华埠地标获得命名,诗人唐风先生赋诗赞之。首联描叙中华文化在美国华人心目中的地位,「华埠高标耸一峰」。次联以「遥望南辰观北斗,俯听论语仰儒宗」。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孔子学说的景仰。末联以「故国衣冠传四海,天涯何处不腾龙」。道出了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诗借此入手,也是为达此目的。欧阳鹤先生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也是一直以兹鼓励和鞭策自己。
赋 比 兴的修辞手法,构建了诗的形象,诗就是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意境的。它能把看不见,听不清的抽象事物,情感理念转化成看得见,听得清,有肌理,有质感的具体艺术形象。用西方文学术语或现代诗话,就叫做「形象思维」,近年也有人把它称为「诗性思维」。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如此解释,兴 比 赋之三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已至清至明了。有志于诗词者,若能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酌而用之」,深参细悟。是可以写出上境界,具内涵,有韵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来的。

以上个人浅见,只是作为分享交流与切磋;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作者唐風,纽约华文作家协会,美洲中华书法学会;中国中华诗词学会员。北美汉新文学奖,全球华文薪传奖获得者。现为纽约中华诗词研究班导师,上海格律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巴黎五洲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