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何希明 中国历代讽谕诗歌选自序一

本帖最后由 车天启 于 2020-11-11 12:39 编辑

自  序  一

      “诗比历史更真实”。(亚里士多德《诗学》)这是因为凡专制统治,爬上树颠的大多不是人。而史学家总是匍匐在胜利者的脚下,竭力把瑶台上的狐鼠打扮成救世主,对他们的罪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蓄意掩盖极力粉饰,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任意歪曲、篡改乃至捏造,如此这般 ,历史还有几分真实可言?在各种文学艺术门类中,距人的心灵和生命最近的是诗歌,对人类情感、命运体察最深、感受最切、也最敏感的是诗人。因此,诗人笔下的真实,才是历史的真实,社会的真实,人民生存状态的真实。读史不读诗,其所知道的历史是比较残缺的。然自古诗界末流继雅颂余绪,浮靡轻佻风花雪月,宴乐唱和歌功颂德,无病呻吟乘势赶热。软语艳词,谀调媚曲,虽喧嚣聒噪,喋喋不休,却终与世无补。惟杜、白诸俊续国风正脉,黄钟大吕,震聋振聩;木铎常响,玉宇澄清。忧国忧民,或讽或谕。天籁之音,不绝于耳。惜此类诗散见各书,不成体系,难于大观。虽历代各种选本汗牛充栋,大多仅以艺术性是瞻,难免“千部一腔”。余遂以“人民性”为统率,兼顾思想性、艺术性,潜心于历代讽谕诗的搜集与遴选。
      从一九八一年至今,余在这三十三年的八小时之外,一头扎进故纸堆,两眼再瞅新世界。黄卷青灯,狂搜滥求。兢兢以民瘼时艰为念,戚戚因世风日微而忧。诗海拾贝,生活采风,在过目的数十万首诗词曲谣和民歌中,选出二千九百零二首,辑成此书,献给读者。
      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在专制制度下,即使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笔下的苍生泪,永远都只能是奈河桥下滔滔中的一滴!永远都不可能高于残酷的现实生活!
  《礼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诗歌与国家社稷的兴亡安危如此密切,于是,“天子出巡,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孔子制六艺,将《诗经》置其首。这些,都充分说明现实主义诗作对下情上达治理天下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代明君、圣贤重视民众杂音的程度与气度。据粗略统计,诗三百篇中,反抗、揭露和讽刺统治者残酷剥削与荒淫无耻的罪行,反映人民不堪压迫、奴役和妇女不幸的诗有一百五十多首,占了一半还多。在翻检浏览各种诗词曲集时,发现从皇帝到宰相,从文臣到武将,从紫袍玉带到白丁布衣,从身居闹市的大员到独处林泉的隐士,从富贵之家的妻妾名媛到流落风尘的妓女,从寺庙僧侣到庵堂尼姑,乃至佞臣污吏与江湖盗贼,都写下了形象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黑暗与不平或不幸的诗篇。
  关注人性人道,批判社会现实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民国初叶青年诗人吴芳吉诗:“三天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戊午元旦试笔》)诗不可能都是“茶几上的水仙花、幽室中的小仙女”那样赏心悦目,旷心怡神,迷人魂魄。诗的警示警策作用为历代圣贤所重视和推崇。秦皇扫平群雄、统一天下,又修长城,丰功伟绩亘古未有,当时歌其功颂其德的诗文想必不少,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孟姜女哭长城》和《秦始皇时民歌》。
  这些关注社会政治、关注民间疾苦的诗篇,必将永远刻在人民的心上。“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书•艺文志》)典籍烙进人们心里,秦火熊熊亦徒然。
按《编著说明》的选诗原则、范围和要求,将其集于一简,成于一书,有利于读者管中窥豹,滴水见日。若能从中感悟或觉悟点什么,便是对编著者二十余年心血与辛劳的慰藉和酬谢。

何希明
二○一二年十二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