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拉犁拾穗

拉犁拾穗
车天启      
春晓
灯影朦胧天欲明,蜡梅香黯伴残星。
迎春开处寒风软,雨水过时杨柳青。

王中陵   
和天启《春晓》
一曲萦回天未明,庭前负手数残星。
梅花忽送春消息,默涌桥东柳色青。

前驱     
依韵奉和元资兄《浪淘沙·寄友》二首              
封口愚民实拙谋,营私结党不同流.
污贪泛滥长难治,痴望青天万斛愁。

拾穗拉犁享盛名,忧风忧雨盼清平。
为教陌上芝兰茂,怒扫阴霾待放晴。
               2.19.
彭明道:   
元日江滨晒太阳
星城春节静无哗,少见行人少见车。
沐浴春阳多惬意,孩童白日放烟花。

邓元资   
湘乡纪行
寻踪母校忆娉婷,又赴虞塘拜祖茔。
别绪依依桑梓地,今生不再怯乡情。
后记:庚子岁暮,风烛残年,携全家老中青三代13人,作故乡行,先到东山学校参访,那是妻子五十
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曾经任教过,也是选拔培养使她学习成长之所。该校历史悠久,毛泽东、萧三、陈赓、谭政等伟人曾在此求学,故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妻不顾年高体残,重访故地,寻觅她那一段美好的青聪岁月。  虞塘,则是生我养我之地,是我祖辈永久棲栖之处,我16岁离开家乡,投奔革命,已是七十二年前了。这次重返故里,应为告别之行,惟以虔诚的跪拜、鞠躬,表达我对故地、故人的感恩之情。      

纪行之二
折柳家山叹逝川,故乡七十二年前。
莫嫌游子归来晚,拄杖蹒跚亦可怜。
            
老妻情结
嗟卿不幸患痴呆,骨肉亲情未释怀。
伫立窗前凝望久,声声呼唤雁归来。
注:老妻罹老年痴呆症多年,神志失常,少有记忆,唯对儿女亲情不变,每佇立窗前,凝望楼下来往行人和轿车,就呼唤:飞雁回来了,(或数遍其他儿女孙辈名字)硬拉着我下楼去,四处张望 ,逐车寻找,迎接亲人,只怅然而返……此情此景 让我心酸落泪。
           21、2、16
除夕寄心蕊
热闹团年饭,席间少一人。
欢声辞旧岁,笑语贺新春。
随意倾情愫,举杯祝太平。
云屏传喜信,万里寄温馨。               
注:孙女心蕊以优秀成绩于2017年以双学位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大学,2018年应聘于洛杉基某公司任职,工作胜任,生活愉快。近又获提职加薪。此乃诗中所谓“云屏传喜信”是也。   21、2、12

诗香年味
雪月风花爱不同,一家团聚乐无穷。
年年守岁看春晚,怎比诗香韵味浓。
附言:送鼠迎牛,我写了几首打油,请教老友,成公阅后留言:“岁暮四首,首首感人,真情流露,字句到位,长注与本诗相得益彰,诚佳构也。捧读再三,泫然心动共鸣,久久不能释怀。”感其厚爱赏勉,赋此聊供一哂。

卜算子·北望他乡
北望历征程,一片凄凉景。破碎山河不忍看,忆及心头哽。   战后细思量,好汉当年勇。一帅功成万骨枯,血泪催人醒。   
2、21
         
蜗居写意
安家惠泽园,寓意水云间。
兴起玩书画,闲暇弄管弦。
新知和旧雨,绿蚁伴清谈。
甚爱诗余事,能消几许烦。

叶嘉莹
希望为不懂诗的人开一扇窗
2021年02月17日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年9月10日,鲐背之年的叶嘉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了开学第一课.     叶嘉莹:“因为我们中国的诗里面有这么宝贵的东西,关乎我们整个民族修养品性的培养。我从诗词中看到光明得到力量。”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1948年冬随丈夫到了台湾,不久,因丈夫没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叶嘉莹的学生中,不乏后来的知名大家.而诗词也给了她面对人生坎坷的精神力量.20世纪60年代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假期都会从加拿大回到国内辗转各地数十所大学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4年,叶嘉莹选择定居南开,而她呕心沥血写成的19部有关诗词的著作,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叶嘉莹:“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颁奖辞: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吴南生  
哪个皇帝骑在我头上拉屎
2015年第五期《炎黄春秋》刊登了吴南生的文章《亲历经济特区的决策过程》,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南局、西南局、华东局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会议,讨论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初稿,他让人打电话叫刘少奇到广州。北京回答:少奇同志正在主持西北、东北、华北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工作会议,能不能晚两天来?毛听了大发脾气,写了一个条子给陶铸,让陶铸到北京把刘少奇叫来。我当时是省委办公厅主任。赶紧为陶铸准备专机,但是,这边专机刚准备好,北京的专机来了,刘少奇不请自来了。刘少奇被打倒后,我调出毛给陶铸的那个条子,只见上面写着:“是哪个皇帝骑在我头上拉屎,现任命陶铸为特命全权大使到北京接驾   。”可能是陶铸看到条子给邓小平打了电话,说主席生气了,让少奇同志赶快来吧。刘少奇就立即来到了广州,这张条子当时在中南局档案馆,后移存中央档案馆。  这段文字一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情可用“触目惊心”、“ 百感交集”来形容。这不是不起眼的琐事,它充分说明毛泽东不可一世,把自己驾凌于“群臣”之上。在他来说,已经丝毫不必考虑自己的工作作风。
陶铸息事宁人,通风报信给邓小平与刘少奇,可惜他没有销毁这张条子。我认为,如今这张条子应该放在“文革”一类博物馆中,让后来人自己来判断毛泽东的为人。事情虽小,却完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共产党内部没有民主可言,生态环境不亚于封建王朝。
    请注意,事情发生在1961年3月,它在某种程度反映了毛、刘之间的不正常、不平等的关系。刘少奇被毛泽东屠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进城前是同志,进城后则为君臣了。
赞!
(除了第一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