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向明月诗词集《侧耳千年画外音》序言:诗的心灵史 作者 五指山人

序言    诗的心灵史  
                                 五指山人  

      
明月兄连续发来多年悉心创作的旧体诗词一千六百余首(写这篇序言时,手边仅有400余首,内容主要是灾后重建、上山下乡、从教生涯等,所以拙作大概只能主要就这部分诗稿说三道四。只要抛砖引玉能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这篇小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是必须在前面就交代清楚的,还望诸君理解。好在文本就摆在面前,不妨拭目以待),嘱我写点批评文字。几十年的朋友了,那就当仁不让。此前吟诵过一部分,今日完整读来,感概系之,古人云“诗无达诂”,好在都是同时代人,阅读障碍不多。以下心得,就正于方家.
总的说来,明月兄的这部集子,整体水平不低,没有所谓老干体的正襟危坐,没有忸怩矫情的“文人”风月,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故弄玄虚,只有对古典诗词抒写的艺术追求和从少年时代到曲未终人未散之五十来年的真情实感,是诗意的情怀,诗意的眼神,诗意的节奏,诗意的字词句篇。是一种鲜活灵动、自然流畅、令人舒适惬意的诗意表达。
西人云,相比历史和宗教,诗歌更接近于哲学,诗歌与哲学是近邻。信哉斯言!从明月兄的这些诗词中,可以窥见一部中国当代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从而折射出人生真谛,相信自有其存世价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这样便能达到“语语都在目前”,使人透过语言形式而沉浸于诗歌的艺术境界之中。反之,如果语言有“娇柔妆束之态”,就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所以叫做“隔”,反之叫“不隔”。兄之诗词,皆为“情语”与“不隔”者也,立足于真,歌颂于善,表达于美,几乎每首都可圈可点,可议论,可见仁见智,相信会有更多知音。
周啸天先生曾说:“用古典诗词写当代经验其实很难,需要合乎旧体诗词的游戏规则。”的确如此。明月兄将其大作按不同时期和体裁分为六辑,自有其考量。而每辑取其中之精妙一句为题顿显诗意盎然。如“青春岁月忍涂鸦”,“雁燕声声并向飞”,“弦歌不复忆当年”等,极富联想,真是人生哲学的诗意概括。内容跨越了“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第一辑为广元、青川特大灾难及重建新貌之咏叹,开篇一词一诗,极写广元之美,先声夺人,为全集奠定基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中规中矩;只需注意关键词 “空满银钩”,沈义甫《乐府指谜》云:“又咏书,如曰“银钩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说书字。”明此,则全篇主旨豁然开朗:紧扣“诗词楹联”,期望多出佳作。这正是词家的基本功之一,要把质实、宏大的语词换成秾丽、纤微的语词,以符合词的体性(徐晋如)。而诗则不落常套,首联突兀而起,引领中二联,古今高下远近动静对称,尾联转、合,辞断意连(特大灾难及重建新貌将在后文述及)。几组关于阴平山、白龙湖、剑门关、今日山区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诗意描摹、抒怀,特点鲜明,令人感悟多多。第三辑第四辑分量亦重,为少小离家上山下乡及以后、第五辑第六辑为大学生活及以后,含对一些历史人物、花木禽蓄等的吟咏。第二辑为旅行咏叹。第七辑为一百多个真实个体人物或小集体画像。沧海桑田,恍若隔世,是一部独具历史风味和艺术特色的诗集。我的感概按内容,随着作者的心灵的跳动,丰富的阅历,昔往今来的难忘岁月,分为吟事与歌人两段,以吟事为主,歌人次之。其中有诗之三味的品鉴,有设身处地的揣摩,有对彼人彼事的感悟,愿与兄共享。

兄之吟事,是历史的镜子,是心灵对现实的提炼、思考和折射,是诗意的吟咏,有感而发,拿捏得当,不因事错而避之,亦不因事好而狂之。兄之求学时代及上山下乡,均遭遇左风肆虐,此类题材,小说、散文和电影均有30多年来由浅入深的记录和控诉,回忆录如韦君宜的《思痛录》,杨绛的《干校六记》;莫言、余华等的小说;电影《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牧马人》、《归来》等等,旧体诗当以聂绀弩影响最大,甚至引来胡乔木主动为之作序。邵燕祥说:“聂绀弩格律诗的贡献,就在于旷士情怀,造化为师,不是俯首低檐,而是排闼出入,潇洒激昂,触处成诗,语语创新。”如我们读到“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锥心改造难”,“丈夫白死花岗石,天下苍生风马牛”,“青眼高歌望吾子,红心大干管他妈”,等等,虽不无嘲谑,但决无粗鄙之感,而是质朴沉郁。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被彻底扭曲了的灵魂,是荒谬年代这被扭曲了的灵魂的的一次婉曲的释放。
明月兄之诗作,也有聂诗之同一传统的影响,同时不乏从诗经以来,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白居易、李清照等等古典雅正之美的熏陶。国家不幸诗家幸,且让我等沿着作者的生活轨迹加以品味。
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原因不被正规高中录取:“台中高挂拒招牌,小路西边职教来”,然后十多岁的中学生被迫上山下乡,有无奈,也有憧憬:“光荣父母皆憔悴,滚滚车尘巻泪花。回首梓州心已远,甘南川北是新家。”(《车行》)“明日始开新岁月,锄头铁铲造农田。”(《乍到》)谁知这一去,竟是八、九年,所以后来有一首五绝与一首七绝与之相呼应:“别时霜冻路,折返艳阳天。有道真如此,何须隔八年?”(《故里》)“万卷诗书万里游,少年心事满神州。勤工俭学栽瓜菜,插队上山修地球。”(《上山下乡感怀》)
“寒露为霜别梓州,送者愁流,行者神游,少年心事罔谈忧。车也啾啾,风也飕飕”(《一剪梅·少年心事罔谈忧》)。“ 少时借胆走江湖,半套衣装百本书”(本诗用韵为孤雁出群格),物质虽然匮乏,但精神不能空虚。尽管不谙世事,还是怀揣梦想,远走他乡。“泥浆汗水共霑衣,三月耕田夕照归。叶落风吹肩上挂,当年正是纸鸢飞。”从求学少年到新农民,无疑将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一年后返家路过绵阳,被一女同学认出:“绵州口罩掩嵯峨,有女呼名雅似歌。一饭丹青铭座右,何如此地别荆轲”。口罩挡不住同学的眼光,少男少女的纯真友谊感人至深。正因此,少年一去,不成功便成仁,决绝之情油然而生,令人动容。同题材的另一首绝句则歌颂了陌生人慷慨救急的义举,再现了源远流长的江湖恩事。
八年多知青生涯,命运多舛,旅途不顺,这首绝句似有所指:“江油平武多投宿,徒步爬车几去来。且问东流西走水,能为过客洗尘埃?”
四个同班同学一道赴青川,如今存者仅半:“踢球候补呼蒲二,插队同窗有另三。岂料绍鹏终不起,原来罗向竟无残”,“少年负气走沧桑,看号擒熊举木方。北上南行春去也,空余罗向忆蒲杨”。不乏对同窗奋力劳作的精彩描写:“一片蓝光出布巾,木花轻巧垒芳尘。看君解锯如波走,曾是球场胜负人。”此处解读若改。抽出锋利的大锯,两人配合默契,一拉一放,行云流水般优美,树屑纷纷飘下,大树被一片片整齐解开。而拉锯者之一,系作者同学,当年全国足球之乡的县少年队选手之一。后来人生活在电锯时代,信息时代,很难体会,感谢作者用诗的语言使其艺术地再现。
插队小组六人逝世一人,作者深情回忆:“不忘操锅同室处,惜君从此远诗文。”“今日竿回君独殁,水中鲤鲫可悠游?”
上山下乡,是主要内容之一。刀耕火种下的大寨式劳作,凭工分分口粮的清贫生活,是每个知青都必须适应并置身其中的庄严规定动作。“吃饭原来第一尊,刀耕火种是生存。”
“跌落桃花却断源,六人小组柴米盐。原来户口紧箍咒,魔法缠身苦与甜?”“单灶单锅六张嘴,九年从此变春蚕”。从城市到农村,看似简单,但在户口制度森严的岁月,无异于天壤之别,为不谙世事的学生娃始料之不及,这是那个年代过来者的人生痛苦的第一课。
“火种刀耕岂有头,灯盏无油,荒岭为楼,棉衣去里夏穿绸。话煮王侯,梦断苏修。”这是《一剪梅·少年心事罔谈忧》的下片,六句六层意思:刀火耕,灯无油,岭为楼,冬夏衣,话王侯、骂苏修。镜头不断切换,季节时空昼夜声音色彩纷至沓来,充分调动了诗词的各种表现手段,真实艺术地传达了极强的时代感和个体存在,与上片初入社会、懵懵懂懂形成巨大落差。特别是“棉衣去里夏穿绸”一句,冬天的棉衣,夏天把里面的填充物取下成为单衣,权当绸缎来穿。凄苦戏谑之情栩栩如生。《老知青》组诗中的一首绝句则互为补充:“冷暖青春各自操,风吹雨打炼皮毛。浑然不觉夏将至,只敞棉衣作薄袍。”这个“操”字应以四川话理解,更惟妙惟肖,“混”下去,中性意义为学习、实践、谋生。
《薅草》:“一把锄头山上舞,几行玉米摇摆中。新苗多少连根去,领导挥旗继续冲”,电影画面美。器物一把对几行,新苗被误铲对领导命令继续革命,以此讽刺当年荒唐的斗争哲学。锄头舞,摇摆,挥旗,极形象。劳动节奏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以及“记得当年锣鼓草,单衣汗水紧相缠。枝条灼灼皮肤刺,红字青春最可怜。”(《重返当年插队处》),言青春年少,汗流浃背、手脸被玉米叶割出道道红印后更显体形优美,真荒唐岁月之靓丽风景。此处的“可怜”为可爱也。
《农忙其一》“插遍秧苗除玉米,晴穿羊袄雨披棕。声声杜宇催人急,何日群山尽绿绒?”农事匆忙,无暇顾及美景。山区寒多暖少,气象变化万千,温差大,农夫形象呼之欲出。另二首亦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经得住反复玩味:“向阳坡地种新茶,热汗浇开发嫩芽。我与清泉等滋味,春风却送野香花。”“开荒数日战山梁,皂角尖尖有闷香。最爱阳光流涧水,午休洗我汗衣裳。”以及“百里无人年月自,何需满岭桂花香?”“青山也染春颜色,故里何须只一方?”亦然。《老知青》“锄头火把水云间,一路鲜花上下山。春种秋收无暇赏,朝霞落日自斑斓。”《春日送肥》异曲同工:“腾腾牛粪背山洼,肩重腰轻脚破疤。只顾藤条连断履,无心满眼杜鹃花。”“肩重腰轻脚破疤”、“只顾藤条连断履”非常生动传神,以诗的特殊的精炼语言交代了因果关系,颇得绝句承、转之妙。《长年学大寨无心春花秋月赋七绝记之》等亦然。
《冬日拾柴》:“巴山千里雪添寒,脚趾伸头底洞穿。一捆枯枝多滚拽,谁家远处起炊烟?” 电影镜头蒙太奇,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大特写脚趾外露鞋底洞穿,冰雪、路滑、柴重,贫寒苦斗之知青形象呼之欲出。同时与远处别人家的炊烟冷暖对比。动作场面一气呵成。诗中有画。
《砍火地》:“烧山播种满沟红,牛顿苏辛黑脸翁。香草美人宣室贾,空怀激烈灰烬中”,古今中外齐集笔底。有山地、火光、色彩、声音、人物。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香草美人喻忠臣。言上山下乡不得志也,扭曲的时代画面宛如昨日,颇有容量重量。
兄另有同内容之词《鹧鸪天·烧山种玉米》:“男女包公放火烧,藤花草树瞬间焦。黑烟滚滚追黄兔,翠鸟声声哭老巢。    时日去,梦魂销,诗书画页满天飘,荷锄送粪山歌亮,才学红颜皆可抛。”表现方式各有不同而相得益彰。一焦一飘,用字极为传神。
【难得的是,若干年后,作者对这种原始野蛮劳动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少小常听山有虎,如今百里大虫糜。雄风只在书中见,却又家家挂兽皮。”(《乍到》)“千年野岭惊见人,鹿躲熊奔恨恶邻。火种刀耕蚕食远,何时禽兽自由身? ”(《知青农场》;“狂风骤雨卷连环,洗尽地皮岩有斑。一半村民山顶哭,毁家泥石满河湾。”(《连日暴雨》);“旧梦曾寻玉坝村,开山石料满田园。香樟树尽成追忆,何处芬芳贡米门?”(《重返当年插队处▪其三》):应该是天人合一:“青山绿水本如归,果熟笋鲜鱼鸭肥。不与苍天比高下,情随四季岂能违?”(《山居 之二》);“猎枪一管狗三条,左手摇船右放貂。夏打鹿鸡冬撵兔,幽幽冷水好鱼膘。”(《山民》)】
而短短一首《一叶落·出工归来》,写尽超负荷劳作后的苦中作乐:“摆水浒,思盘古,树根火烤马铃薯。半耙半硬间,和衣听酣吐。听酣吐,嘴角焦皮苦”,颇有生活情趣。
《夜割冷水稻》:“拌桶西沉月,秋霜冬至雪。腹空鲜笋填,脚烂膏皮贴”,两两相对的一首古绝,其功力不可小觑,20个字画出一幅落后山乡艰辛生存的生动鲜活的特写图景。为了与“西沉”相对,作者以“冬至”之东协东西之东。五绝之古、朴尽在其中。对绝句之研究可见一斑。
《釆天麻不遇》从另个罕有人涉足的独特亲历入笔,为知青生涯的另类猎奇。翻山越岭,吊绳探洞,却惊见妖冶的罂粟花,“缒穴香罂粟,群蜂舞正仪。良材难访问,野艳空惊奇”,原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是鸦片的世外桃源。尽管困顿潦倒,作者仍不敢造次,“十日粮何在,三餐毒敢支?深山花似海,挥手各离离。”蜂飞蝶舞,知青良知尚存,在诱惑面前未轻举妄动。揽胜观奇后乖乖离开。与此遥相呼应而有异趣的则是一首《远望麻风点》:“篱笆隔断云中路,火种沿边几座山?狗叫鸡鸣人不识,无仇无怨有余闲。”川北山区在那些年里,划出部分区块,设立了麻风院麻风点,给予特殊政策。作者在好奇中可能还有那么一点儿羡慕。
《冬日烧炭》,好像进入了时光隧道,“长歌卖炭翁,四野雪朦胧。挥汗单衣破,青杠火正红。”从白居易、张思德到当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劳作方式如此一致而且诗情不断。
而《老艾牵线平武县水田乡寻亲无果》是一个难得见到的相亲轶事,真实地记录了昔日男大当婚之不易。尽管“一颦一笑总关情,幽水高山抱玉莹”,女貌郎才,看似美满姻缘,但山区农民的直觉很准确,婉言谢绝,淳朴的山民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腹有诗书天地外”,所以“可怜二八捧香羹”后无功而返,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悲剧。姑娘的倩影和佳肴美味却永留心间。
《老知青》中,也不可避免地对男女知青之间的正常发生的纯真的情愫有所涉及。“也曾山里折花枝,共把锄头漱玉词。且借屋前东去水,送还昔日两相思。”当然,如李清照所咏,这都不过是“凄凄惨惨戚戚”、“人比黄花瘦”的虚幻的一场场风花雪月而已。事隔多年之后,作者在重返当年插队处时,还对此作过深情的回顾和审视。
更有意义的是,作者在《知青农场》中对类似严峻的青春问题也没有回避,而是勇于直面,真实地再现了山上青年们清心寡欲的自我克制:“一座茅棚男隔女,战天斗地自风雷。春心荡漾他人事,冷月无声梦敢来?”(《禁欲》)“相对无言貌似呆,路人男女各成堆。单身尚且难为継,月下花前敢有追?”(《其二》)从青春期反常心理这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封闭严酷的生存状况。
《破庐修书》是一封迟来的真实家信:“雨打芭蕉屋内流,盆盆罐罐尽丰收。蓑衣头顶回家信,只报平安不报忧。”我注意到,在《知青农场》及其他篇什中,关于盼家信、写家信的内容还有各种表现,均新意迭出引人入胜。如《山中有感其二》“越岭寻清水,溪中见雅鱼。白头忧黑发,游子盼家书”。由鱼想到了鱼书。作者有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今对家书的珍视一脉相承。《思乡》:“三九冰加雪,春来冷更添。家书何日达?思念挂山尖。”《南乡子 ·赶集路上》:“一月未收家长信,呆呆,月挂西山苦苦猜”,“破衫披断履,乡思更拳拳。家信不言苦,双亲治失眠。”《知青农场》则从众人期盼、等待、迎接赶集上山的人携回家书的角度加以体现:“背筐木棍路难行,月黑风高蟋蟀鸣。儿女家书期盼苦,悬岩九曲众人迎。”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兄之大作,风土人情地方特色十分鲜明。如抒写当年栖居之所:
“峻岭鲜薇菜,荒坡野牡丹。”
“高山矮树鸟搜寻,泉水幽幽润古今。”
“山居半掩草攀爬,石乱青江少浪花。”
“野岭斜阳好采薇, 当年土屋马蜂飞。”
“林鸟归山急,溪流恋故居。曲终人未散,木桶送肥鱼。”
“悬崖挂白云,草树两难分。地僻鹰飞近,山高鹿访勤。”
“木房两进隔三间,打洞燃灯照女男。”
“玉米丰收红一片,家家挂得满堂金。”
“深山叶落寒霜早,晶白层层染翠微。柿子枝头红一片,引来麻雀几群飞。”
写山区大旱:“不雨溪流浊,蝉鸣数只单。秃山连月烤,青色百天干。细细瓜苗脆,蔫蔫黍秆残。众心皆炽烈,直眼扯云端。”
写深山掏鸟蛋:“谷空星耀眼,林密叶撩人。欲摸山鸡蛋,藤条反缚身。”
写山区溜索:“大鹏小鸟家可归,人挂空中草木稀。绝壁河湾晴雨路,一条溜索两山飞。”
写山区主粮玉米(又称苞米,包谷,玉蜀黍)的吃法及收割后的保管方式:“灿灿金银饭,绵绵老搅团。炒烧皆美食,悬吊换心安”。
写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北薅草锣鼓:“土布包长发,敲锣吼草歌”及类似劳作:“栽秧头甩水,培土尾敲锣”,“九年拌桶砍刀锄,杂面珍珍破草庐”。山区独特风貌扑面而来。
写山区玉米成熟前后,为防禽兽糟踏而搭草棚守护:“长坡十里篝火明,一顶茅棚盖雨晴。鹿兔熊猪林穴望,山歌撩拨听声声。”
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区县级剧团的尴尬:“非大非洋非草台,十年粉墨锣鼓催。”
写砍树伐木:“坎坎伐檀关虎岭,脚踩肩扛头也顶”;独行山路:“倒刺且挪开,挥棒长虫不敢来”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写卖柴谋生:“茫茫山地雪,独自砍林涛。斧落青杠脆,柴新背架高。上坡肩坠石,下坎脚撑篙。日暮来人问,百斤钱八毛。”一个“砍”字,颇有唐吉可德大战风车之无奈与坚韧。一个“脆”字,抓住了川北山区烧柴烧炭种木耳的上等树料青杠树的特点。“上坡肩坠石,下坎脚撑篙”,用“比”的方法,准确、精炼、传神,刻画了山区农民用背架负重上下坡的感觉和形象。而“日暮来人问,百斤钱八毛”,一方面写出了当年卖柴之艰辛,等待到晚上,好不容易终于有一个人过来讲价,成交与否留给读者想象;另一方面,忠实纪录了当年上等青杠烧柴的市价:一百斤八毛钱。
据我所知,当年大多知青,农耕生活都在五六年左右,相当部分在十年上下,内心的挣扎和苦闷可想而知。兄之诗作,也勇于直面。
“挖地烧荒馍就水,青春岁月忍涂鸦?”当年无人能够作答。
“有幸桃花尝硕果,无缘朽竹裂哀音”,悲欢离合,非个人因素可以左右。
“布履稀汤锣鼓草,猴年马月肥瘦猪”,干净利落,纯正幽默溶于一体。
“百里山乡尽彩霞,南瓜豆角吐新芽。春风不识谁贫富,又送芬芳到我家”,以优美的描写抒发了艰苦年代知青们的乐观情怀。
“长歌当哭山河应,炒肉烧汤暂忘忧”,“还肩柴菜高声卖,汗水秋霜尽染衣”,“一饭难求窜北疆,办班清队也张狂”,“江油平武多投宿,徒步爬车几去来”,“青春苦涩踩风波,几度相逢感概多”,“梅开听雪,花乱伤春,动残体,谁扣柴门?青川远路,山鬼容人,惜杨生丧,蒲生去,二生存”,“梦断吟名著,粮无恨大锅。悲欢牛得草,冷暖马凡陀”;“壮志烧荒野,青春挤小河。吟完鸭子咏天鹅,诗赋千年犹比汗珠多”,如泣如诉的描摹,俯拾即是。画龙点睛,出神入化。
《诉衷情·上山下乡感怀》:“荷锄持斧砍担提,老茧破新皮。无心春花秋月,破履走东西。     青笋滴,野葱齐,火苗低。且加陈饭,犹熟犹生,暂暖肠饥。”老词牌翻出了新意境。
《探亲礼品》则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公粮灿烂表忠心,木耳玲珑送驻军。唯有核桃能内购,赊回半袋几家分。”
《天仙子·在唐家河砍“车立轴”有感》则有全景式的吟唱:“坎坎伐檀关虎岭,脚踩肩扛头也顶。何须教育再回炉?人已醒,休观景,命里早分优劣等。  大树将倾防陷阱,苦斗八年心未冷。只求头领不裁员,若有幸,钱多挣,烧酒一杯浇地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读到《老知青》中因迟迟不能返城的无声动作时,我已是泪流满面:“土酒飘香慢火煨,顶岗同伴返城追。八年山水青春祭,只想无端醉一回。”
兄有一组律绝,集中刻画了当年的形形色色的知青形象。《读《史记》未竟,遇苏修来犯之大演练》:“夜半蛙鸣似鼓声,春秋战国灯下迎。油枯梦里冲锋号,醉眼梭标各自横。”是当年全民反修反帝情景的珍贵留存,此诗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史与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赶集惊见当年插友》“赤足花颜辨古今,呼名兀自有乡音。几年不剪发垂背,昔日唐诗也苦吟。”寥寥数笔,活画出在偏远山乡苦苦挣扎多年的昔日文学少年的现实面貌。《老知青写真》:“春荒野菜夏鱼竿,秋有栗桃冬可餐。草履麻绳含技巧,羊倌卫冕是猪倌。”这是写神;“肠胃空空身太细,茅棚嗖嗖衣更严。攀岩敢解喉咙渴,爬树能尝鲜果甜”,这是写形。这是插队多年之后,修炼得成稳老辣的一个老知青:“三年不见有天机?问路寻踪走翠微。云似浓烟山岭黑,水流浅底鸭鱼肥。高坡筑屋无来往,冷月披窗少是非。为买油盐忙昼夜,伐薪烧炭负肩归。”(《日暮访友》)多年之后,他们已经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农民,要设计未来,要像本地人那样建房修圈,养家禽家畜:“积得供销肉指标,开春立屋养猪猫。酒烟油米需齐备,大雪封山我砍樵。”(《老知青》)
《歇工》与《老知青》中的自寻其乐:“家居山水妙无言,几本诗书任意翻。短裤遮羞沙上躺,破衣洗罢掛河垣”,“卸罢犁耙洗涧流,赤身裸体不蒙羞。我生有幸山为伴,烦恼纷争甩下游。”《赶集》 :“鸡鸣唤得砍刀寒,釆满瓜蔬集市摊。烈日当头人不去,鲜桃欲滴谁买完?”《卖柴》:“如闻小雅响丁丁,利斧砍柴空谷鸣。三百韦编有人继,换回烧酒咏茕茕”,《知青农场》中的“ 面积量长短,工分算几何”等等皆令人击节赞叹。如此钓鱼养猪、砍柴卖菜之青年,有了几分文化涵养,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樵夫农人。《感怀 》亦然:“冬至无粮卖杠炭,春来有客送山珍。枯藤老树迷双眼,尽是同窗土著人。”插队多年,知青都学会了各种求生本领,“草履麻绳含技巧”,号称知青,当然不笨;而“羊倌卫冕是猪倌”则令人心酸。“枯藤老树迷双眼,尽是同窗土著人”,“枯藤老树”看我,我看“枯藤老树”;“土著”看我,我看“土著”,我与“枯藤老树”和“土著”,犹庄生之与蝴蝶是也。
《冬日奇寒捕鱼裹腹》:“紧闭门窗火为灯,猪羊共享暖三层。茫茫大雪无天地,垂钓知青敢破冰。”前两句精炼形象地刻画出了数九严冬高山农居的特殊境况,后两句在鲜明的对比之下,写出了知青敢为人所不敢为的超凡一面。颇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真传。《被派修电站后遭鼠患》:“柴门暂锁三月余,不请自来安可居。隔夜无粮应撤退,何须糟蹋圣贤书?”在无可奈何之下,知道对如此鼠辈而言,谩骂和诅咒是没用的,只有反问和叹息,引人联想和思考。兄另有一首《冻日》,以人鼠对峙,极写当年生计之艰辛:“大雪封山一饭无,掏来洞穴半斤麸。墙边鼠眼红红转,你我相看有更孤?”“插队华年逝,圈圈白发催。风摇花草起,雨落狗鸡回。 野岭陪银杏,情怀植酒杯。放歌吟子美,时日待余追。”则似自己农村生涯的小结。
《冬夜来客盘缠资之》以一个落魄知青形象书写了幻想美满姻缘却适得其反的生活的另类情景,读来令人心有戚戚焉:“月光乏力扣柴门,瘸腿无牙语可闻。一念原为高比翼,岂知神话不随君。”相对的是这首《老知青》:“三苏李杜好诗家,相座昏晨话素茶。十里依依挥手去,茫茫雪地一红纱”,充满令人奋发向上的温馨气息。
《沁园春·知青下乡众生相》则笔涉偷鸡摸狗之类所谓知青在乡下的阴暗一面,作者处理很高明,神似孔乙己。其上片“书报铺床,茅舍灯微,碗破灶倾。笑饥肠翻转,破衣烂裤;星光隐现,灌水移荆。细手拿窝,拧头扭腿, 老妇邻居鸡未鸣。惶惶也,架干柴湿树,大火狂烹”,典型情境特别是“书报铺床”、“碗破灶倾”,活现当时本该是读书人的生活之尴尬,其动作简明传神,这知青朋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而下片之“念程门立雪,才高八斗;荒林点火,鸟叫三声”,又令人心情十分沉重。词能写到这个份上,实在难得。
如果说《沁园春·知青下乡众生相》展现了写实主义的感染力,而《水调歌头· 稻田中秋》则让我们领略到作者的浪漫情怀。作者按传统中长调,上片写景:“拌桶映圆月, 弓背又中秋。捡来坚果三二,萝卜惜无油。山岭稻香飘远,引得蜂飞蝶舞,麻雀抢斑鸠。谷把砸声远,夜幕罩肩头”,中规中矩而又与众不同,有空间时间声音色彩味觉,有昆虫飞鸟,有月色下弓背扛拌桶踯躅独行的主人公。一幅浓墨厚彩的活的油画。知青生活入词本来就很罕见,而写得又如此精妙。下片抒情:“喊苏轼,填饿肚,羡银钩。冷清可耐,衣食何虑美悠悠。安有吴刚送我,臆想嫦娥牵手,俯看涌云流。水浸梦中客,跛脚数田畴”,活画出潦倒中的无奈,以及正常人都会有的胡思乱想。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诗人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的描摹,而进入了生存状态、生命形式的思考,生活不应该是重负和苦难,而应该是适意、惬意和诗意。而“水浸梦中客,跛脚数田畴”又把人拉回到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矛盾和对比,这种人文关怀,就是诗的价值所在。
尽管有苦累,有迷惘,但一众知青,正青春年少,所以更多的是追求和发现美享受美:“茅屋春风百卷书,时时诵咏水田锄。朝霞一抹光辉浴,直把秧苗当绿蕖。”(《上山下乡劳作-薅秧》)这应该是他们能在乡下坚持八、九年甚至十来年的重要精神动力。
一组五律,直追张九龄之五言古诗《感遇》,风骨文采兼备。如“山中有银杏,冠盖宽且高。大鸟忙衔食,新雏急抖毛。关关喙传爱,闪闪齿如刀。倏忽生悲意,亲朋忍割袍?”“平生无长进,诗赋尽由衷。哀昔心粗笨,思今耳顺聋。冬寒千里冷,春盛百花红。草木归其位,人何有不同?”借物抒怀,多有回顾和反思。
而一首《饮牛阴平古道行》,则展示了作者对古风歌行体的艺术追求。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集子中的组诗《知青农场》,作者以律绝的形式,集中反映了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种重要安置方式“农场”生产生方活的方方面面,生动的描写,深刻的反思,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审美水平。七绝:“男儿斧伐银杉木,女子刀挑细白茅。草屋三间岭上立,有人哼唱凤还巢。”有那么一点黑色幽默;“高山绿水吟凤雏,二八华年变野夫”,“号令三声齐点火,腾腾黑焰入云端”,“忍看丛林变焦土,鹧鸪远处几哀吟?”“瞬间热浪冲天起,诺亚方舟末日来?”“火种刀耕蚕食远,何时禽兽自由身?”有生态、良心、政策的拷问,也有因观蜜蜂采蜜而引发的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巨大疑惑:“男女刀耕返销紧,年年识得众蜂来。君今采满蜜糖去,我种荒山籽不回。”以及“千年野岭绝人烟,嗖嗖凉风草屋悬。脚绕白云挖蕨菜,衣衫晒到太阳边”,“刀耕火种烧四方,大寨工分欠口粮。开会支持亚非拉,轮船万吨红海洋。”“起床哨子声声急,早饭瓷缸颗颗粗。进出相随星闪耀,衣衫垫枕梦迷糊。”“雨后山花珠玉落,餐中细石齿牙衔。竹枝挑得双唇破,点点桃红染旧衫。”“袅袅炊烟托白云,一锅土豆煮殷勤。清汤寡水匆匆咽,划线开荒任务分。”“锄完玉米种瓜苗,片片珍珠湿旧袍。只愿山风吹我走,水濂洞里作猴毛。”“赶街十里腰无半,苦战三更月有残。且看汗珠挥洒处,春来冬去刻悲欢。”“含沙粥饭呑难嚼,带刺山花采不回。且把痴情栽野谷,他年或摘一支来。”“累死白天嫌夜短,活抓老鼠恨牙尖。”貌似平淡无奇的赶集,在作者笔下也姿态万千,与众不同:“密雾封山鸟早回,蛤蟆远近叫声哀。前方树洞天然伞,就怕长虫吐信来。”(《赶集路上遇雨》)“陡坡荊棘扯衣裳,月黑蛙鸣汗水凉。最是无情暴风雨,背篼米面何处藏?”(《赶集路上其二》)
一首《杀猪》,短短28个字,写尽了缺油荤少营养的知青馋态:“围观血溅近人衣,自舔闻香暂缓饥。挥手伸头同讯问:油多油少肥不肥?”《天浴》和《灭资兴无》分别以男知青洗雨水澡和女知青剪头发两个日常生活场景,以小见大,极富时代特点和情趣:“滚滚沉雷黑雾低,大呼小叫手东西。 老天两月终来雨,洗去男儿污垢泥。”“梳妆少女照圆镜,长发垂肩是小资。同伴剪刀齐耳下,参差错落赶工时。”一首《奇寒》,写出了艰难环境下女知青的绝无仅有的梳妆情趣:“昨夜银尖挂草檐,水坑结块无镜奁。女儿相互理云鬓,四野冰封自戒严。”
“茅屋吱吱身瑟瑟,疲劳男女睡神邀。北风掀顶人蜷缩,一夜山林叶尽凋。”形象地歌咏了当年农场劳作之苦累。大家倒头便进入梦乡,浑然不觉山风之烈。《老知青》中也有这方面的描摹:“不想青春不想钱,割完小麦又耕田。疲劳赶得忧愁尽,一觉醒来日正圆。”
而《自乐》和《革命文艺调演》,从自发和组织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抒写了农场知青的文娱生活,不乏戏谑韵味:“用完拌桶用连枷,且把犁铧作吉他。野岭声声有回应,清歌一曲喀秋莎。”“红歌戏唱惊全县,威虎山升大太阳。粉墨登场人不识,谁知多是病殃殃。”《赶集看电影》活写出那个年代的盛大节日:“悲欢离合触真情,苦涩年华手脚轻。十里山冈观影路,支支火把走天明。”虽然劳动繁忙,女知青还是苦中作乐:“昨夜山风卷树林,纷纷叶片似芳心。串成五彩玲珑色,信柬书签自找寻。”(《自乐其二》)歌唱,是那个年代最随意最常见的自我放松,我个人特别喜爱诸如《自乐其四》,隐而不发,藏而不露,哀而不怨,经得住咏叹推敲:“汗水疲劳洗垢尘,通铺济济共容身。夜来谁唱船夫曲,静谧群山四十人。”(以及“锄完杂草捉蝗螟,滚滚乌云卷疾霆。一夜狂风掀屋顶,凌晨不寐数星星。”“高山腰上筑茅庐,陡壁相邻十尺虚。一失足成千古恨,依然枕梦睡如如。”等等,都经得起咀嚼和品位。)在《老知青》中,也有这方面的歌咏:“南瓜扁豆黍粮粗,短笛口琴京二胡。春种秋收吹拉唱,曲随流水问前途。”
阅读,是这个群体当年最重要的精神生活,作者也有所咏唱:“君问所看书,封资反废墟。遗留包裹纸,社论有残余”。当年破旧立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动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反革命,砸馆焚书成为常态,故“封资反废墟”。除领袖诗词,鲁迅文章及几个样板戏外,乏善可陈,故只能从“遗留包裹纸,社论有残余”中捕捉一些有用无用的消息。常常是“话题终结鼾声里,美梦醒于哨子中。”而这首七律,似乎是这段生活的小结:“刀寒斧热树萧萧,大火烧完满岭焦。木叶成灰资本草,精神有种红色苗。权将脚印埋山里,也把青春写石腰。不是悲歌慷慨日,他年可否解无聊?”
因为知青曾在古阴平道沿线插队、办农场,历史的咏叹和现实的感悟甚多,所以又把这一组绝句单列,颇能引发同感。如“左担鸟道天下惊,成就身前死后名。且把弯刀作斧钺,砍柴烧炭走阴平。”“传奇故事听民谣,我拜高山几折腰。峡有急流飞铁索,路悬陡壁甩藤条。”“酒煮英雄各领兵,千年功罪话输赢。连绵蜀魏谁天下?三省鸡鸣共有声。”历史前进了,中国一统了,生活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结合第一辑中一组抒写新时期新时代的七绝《阴平关下》等细细品读,相信读者会有更多感悟。
尽管如此,作者等一干知青仍对庄严的大山和原始森林存敬畏之心:“山高泉水滴,或有天上音。濯足非吾敢,端盆远处淋。”(《山中有感其四》)因为“梁甫吟于耳,荷锄耕野山。岭高携我志,常在白云间。”(《山中有感其五》)“我自荒山出,唯怀赤子心。春风吹破袖,旭日洒黄金。”(《知青农场·五律·赶集》)“荒山苦守勤耕作,笑话当年黑李逵。”(《老知青》)“破衣八载任披荆,冬去春来随鸟鸣。宛转悠长何似我,不须困顿怨阴平。”(《知青农场·阴平有感》)拳拳之心,可鉴日月。
《知青农场》重要特色是诗之联想与对比的娴熟运用。仅以五绝为例,前者如《皂角》:“卫生清洁日,风过皂香留。孤母居何远,卧床谁洗头?”由自己就地取材,用山区的皂角液洗头,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病中的母亲,感人至深。后者如“春来种苞谷,冬至战梯田。可惜纤纤手,锄头厚茧缠。”手之纤纤与茧之厚厚对比(缠字炼得好,农具与素手的纠缠);饿极与怕闻饭香的对比:“只恐归家早,空闻米粥香”;反向对比,本是白天,却火光冲天,夜晚需要光明,却一片黑暗:“天明烧火地,月出黑灯眠。闭眼听神鬼,清歌欠管弦”;后两句是开合对比:闭眼鬼故事,开嗓无伴奏;以及密林与野鸡的声色对比:“林密红光耀,叽叽似试声。原来山雉岀,大小啄虫鸣”;贫穷与思念的对比尤为感人:“破衣抖三抖,邮件下高山”,“山穷空有境,可借雁书谁?对月祈无恙,秋风两地吹”,“三九冰加雪,春来冷更添。家书何日达?思念挂山尖”;幼鸟与知青的对比:“高树危巢坠,新雏戚戚呼。轻轻匀米粒,托举母来无?”双亲思儿女与儿女思双亲的对比:“念子归无日,双亲自解愁。指尖省油米,灯下缝白头”(后两句对仗极其高明,需细细品味,特别是一“缝”字,令人泪下),“有女夜缝衣,月光茅屋稀。用针思老母,几处树蛙归。”“山中何所有?乌药与当归。儿女依依去,安能附子围?(青川为当归和乌药的原产地。乌药为附子之种子。)”作者巧用双关,需细细品味,方解其中之妙。四句诗环环相扣,意义绵密;发泄与压抑的对比:“月光草宅清,男女两墙隔。荤段小声传,明朝同割麦”;疾病与饿病的对比:“荷镐寻山药,无邪只疗饥。青春多虑患,此病可治谁?”等等。还以答友人问的形式,从衣食住行医等各个侧面,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本帖最后由 向明月 于 2018-6-17 13:15 编辑

《知青农场》律绝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对仗极其精彩。律诗不说,因为是其基本要求。作者时不时还在绝句中看似无意,实则水到渠成,不如此则不完美地写出一组甚至两组对仗,令人称奇。如“刀斧齐挥林树少,阴晴不缺宝书红”,“男儿斧伐银杉木,女子刀挑细白茅”,“起床哨子声声急,早饭瓷缸颗颗粗”,“含沙粥饭呑难嚼,带刺山花采不回”,“路绕溪沟双脚短,肩沉背架百斤轻。邮书件件真心切,杂志期期假话盈”,“雨后山花珠玉落,餐中细石齿牙衔”,“赶街十里腰无半,苦战三更月有残”,“五更哨子声声急,百里乌云滚滚来”,“日夕苍松枝叶重,风吹木屋茅草轻”,“草鞋有洞藤缠掌,寡水无油饭拌盐。累死白天嫌夜短,活抓老鼠恨牙尖”,“话题终结鼾声里,美梦醒于哨子中”,“峡有急流飞铁索,路悬陡壁甩藤条”,“岭上青杠直,坟边柏树弯。立新批四旧,选址划三间”,“春来种苞谷,冬至战梯田”,“隔断清泉水,烧光老树林”,“草密镰刀亮,花香蝴蝶旋”,“地僻鹰飞近,山高鹿访勤”,“谷空星耀眼,林密叶撩人”,“闭眼听神鬼,清歌欠管弦”,“夜深喧闹尽,门矮露珠来”,“指尖省油米,灯下缝白头”“插队期离队,上山思下山”等等,炼字炼句炼意,颇见功力,不但紧扣此情此景,而且生动传神,感觉非常舒服非常痛快,非过来人个中人不能为也。
“文革”是这代知青都经历过的惊涛骇浪。作者对此虽着墨不多,但都十分精到。如《知青农场》“山中居百日,赶集背粮油。口号如雷起,官人是狗头。”犹见当年打倒、火烧、砸烂的混乱场面。《赠彭映建》:“不惧枭雄红袖套,天涯敢送亡命钱。潮流滚滚泥沙走,杖国亲亲可悟禅?”有解囊相助,有亡命天涯,有反思有问候。其来势汹汹,其偃旗息鼓,其万变归宗,是历史的规律,是哲学的轮回,是诗人的咏叹,尽在28字之中。“枭雄”应是当时蜂起的造反派人,“红袖套”既是偏正词组又是主谓词组,这里以解为主谓词组为妙。《赠吴俊梅》:“狂风暴雨舞龙蛇,师道斯文绑战车。 夜读权将题蘸泪,传承薪火祭亡爹。”也有恰如其分、点到为止的抒写,表现了前后两代教育人的不同命运.《赠孙民生》则精炼地勾勒出一个著名记着、漫画家江帆先生在运动中的善良和无奈:“ 一叶江帆几去来,海洋红遍陕西街。青春不忘嘘寒暖,投笔荒唐壮士怀。”
历史风云把一批少男少女卷到了底层,晚年青川聚会,作者替他们作了诗意的概括,也令人久久不能释怀,其味只能由诗传达:“风云二八乖乖女,忍把芳华作梦痴。绿水青山存记录,情非得已杵歌时”,最后一句极有分量。“溪水高山傍屋流,苦吟长啸几春秋?故人小镇添新酒,醉是当年放木头。”“赤日新墙亮,林风带土香。滔滔江水急,嫩嫩柳枝长。老屋人何在?街头客已忘。蔓藤今覆旧,鬓发染沧桑”,“匆匆岁月抛荒野,换得唇边几黑须?”与唐诗宋词的人生体验一脉相承。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山外青山刻树纹,情忘四季挣工分。此身已许难为主,唯有诗书伴火耘。”“问罢返城飘渺事,满山风雨买书回。”“囊中虽涩涩,常揣文字心。放假抄书报,开荒记唱吟。”终于,“昨夜梦中无爆竹,等闲盛夏起惊雷。” 动静对比。苦乐对比:“大学红包牵我走,焉知岁月夜无眠?” “最是水车频下泪,难忘冬夏厮守情”。“稼穑阴晴无退让,诗词长短有吟和。青春拼得农村汉,不复田园听牧歌。”
《破阵子·参加文考告别九年知青生涯》有生动传神的描摹:“小镇梧桐落叶,校园男女揪心。墨水荡胸题里泻,思绪如歌纸上吟。全城议满分。   灼灼风平浪静,铃铃邮近函亲。阅览大楼痴念者,市报刊台撰稿人。胸徽抚且闻。”“男女揪心”、“风平浪静”的后面是“胸徽抚且闻”,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生的转折。
“学科未竟务桑麻,何必乡村把酒赊?”“十年风雨话无为,阅尽沧桑拂是非”,作者完成了从少年到青年的思考、进化和转变。
大学生活的吟诵,也可圈可点。《五月十三日赴南充同学聚会。四十年了,別来无恙乎?》:“车动奔终点,悠悠二次行。池边花易放,月下影难成。切切风华语,浓浓学子情。千年经典旺,何处惹鸡鸣?”奔赴母校的火车上浮想联翩。有水有花有月有影。有声音有画面。有学习有散步有谈心。三组叠字运用极富音乐美。有当年的特定语境:晨读惹鸡鸣。时空交错于四十字中。
《毕业四十年后再聚》:“ 青春满满写风华,报国难寻博浪沙。 借得东楼拼夜夜,一蓑烟雨各天涯”。有沉重的历史感。第三句宕开一笔,艰苦年代勤奋求学。来去匆匆,尾句收得颇见功力,借典极富诗意。
《莲花池·其一》:“ 梦魂卌载念南充,几处荷花此最红。 也筑池塘莲结藕,篇章字句咏童蒙。” 《莲花池·其二》:“ 菡萏初开露艳容,衣衫儿女白蓝同。 青春驿站平常事,破旧交班底子红。”莲花池折射了历史。所忆之荷花点燃诗情。其二色彩对比鲜明。荷花之红艳对学生之蓝白衣衫,巨大的反差如黑白照片留下历史的一页。革命年代的扭曲审美,今人不堪想象。
《师院生活忆旧·其一》:“ 烟尘未洗赴南充,破履单衣志不穷。上下楼层研读苦,东西寝室论争雄。 风华一纸分歧少,新酒三杯意态融。 恋爱却成奢侈事,孑然来去又匆匆。”有声音:研读,争论。有四维空间:上下,东西,时间,人物。有味道:同窗中酒国之人携新酒品尝。有遗憾:无真爱。无人拔钗买酒,相伴江湖。这就是缺陷美,历史的真相。
《师院生活忆旧·其二》:“残月西风冷校园,一杯热水润喉喧。树丛情侣声声喊,楼道灯光页页翻。今夜山居猪缺饲?明朝例会口无言。咬牙系带关肠胃,李杜陪吾过上元。”此诗之意味无穷。画面跳跃闪回蒙太奇剪辑。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颔联颈联尤妙。颔联有声之情爱与无声之苦读对比鲜明。颈联遥忆知青常为所养之猪无饲料和“早请示”、“晚汇报”、“斗私批修”(或许自己就会是批斗对象)无话可说而发愁,能在此苦读实在幸运多了。有中外名著陪伴,节日也不再冷清孤单。令人潸然泪下。
《师院生活忆旧·其四》:“ 一函录取动山村,思绪无边咏校门。三次县乡听假话,五期中外读雄文。 猪肝米饭八张票,跑道荷花四季心。两份影留追忆久,风华仍在有缘人。” 此诗最大特点为数量词的熟练和恰到好处的运用。一函、三次、五期、八张、四季、两份。八句中六句分別用之,生活感画面感概括性极强。没有刻骨铭心的生活不会有如此贴切的抒写。
《別后四十年,长期工作于考招一线》:“ 千里难穷不羡楼,高山雪岭水无愁。 师生七月流星雨,独钓龙门可自由?”典故的娴熟运用。王之涣柳宗元及当代影视流行元素尽听诗笔调遣。山区教师的別具一格心忧天下傲然挺立。
《毕业后被派遣回青川》:“怎堪八载五更寒,双百零分可比肩?总把香花随毒草,诗书一卷走青川。”尾句出彩。傲骨铮铮拔剑江湖跃然纸上。颇得绝句真谛。
《四十三年前被师院抢录》:“焚书火种几春秋,红黑分明剑锁喉。白巻凶残飞杀气,乡亲送我远行舟。”有色彩有画面,有刀光剑影一叶扁舟等意象。荒唐年代读书无用血统论极左威慑之下的青少年远走他乡刀耕火种,终于抓住机遇一搏而改变命运。尾句余音绕梁。
《师院当年苦读》:“ 青山绿水陶令琴,侧耳千年画外音。借得磨针少年志,被窝手电圣贤心。”又一蒙太奇闪回。有声有色有电筒之光。镜头由远及近由历史到现实。由李白到二十世纪之莘莘学子。
《立雪程门犹恨晚》:“ 秋风八月驾青云,朗朗书声润我心。讲义时时圈重点,素笺处处藏泪痕。拼音汉语腔南北,甲骨秦文字古今。立雪程门犹恨晚,韦编不断有传人。”有速度有声音有色彩。中二联对仗出彩。学生时代苦学场景得以艺术再现,
“书箱风雨一肩担,情忘蓝天碧水间。 秃顶青丝吹岁月,凝眸细数是当年。”飘逸之气令人击节赞赏。历史的轮回跳跃溶入二十八字之中。掌控得心应手不落俗套。
写得漂亮的诗句随处可见:“茫茫飘雪处,传说满江湖”;“苍茫天路尽, 相见勿相违”;“八年一试射风流,桃李师承话玉钩。笔走龙蛇虚姓氏,嘉陵水远我横舟”,等等,令人一咏三叹,爱不释手。这组诗是那个年代大学生活的传神写照,是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心路历程。
在此序言已经截稿之际,作者又收集到了许多散佚已久的作品,如《师院苦读词二十一首》(含两组咏花诗词、《成都速写》、《夜读有感》、《赋闲杂咏》)等,也极具欣赏和研究价值,却来不及在此仔细分享,各自把玩吧。
大学毕业回山区,少了迷茫,多了责任;少了怨叹,多了奋进。“敢忘上山雷与电? 再来播种步当车” ;“弟子当年何比尔,全民普九路迢迢” ;“桃李芬芳常入梦,枕头满满读书声”(“枕头满满读书声”真神来之笔也);“桥为独木勤牵线,投递龙门锦绣堆”,“百校千村武训心”。正如《赠杨昀》中所写:“凤凰梦想满山沟,要做情商负重牛。觅得生机拼昼夜,名师两地唱丰收。”“凤凰梦想满山沟”(这种句式在近体诗中常见,是“想变成凤凰的理想充满了山乡”的省略句式),想唱丰收歌,就必须有人“要做情商负重牛”而“拼昼夜”,才能“觅得生机”。这些教育同仁,毕生奋斗,就是要让山窝里飞出金凤凰。“满”、“做”、“觅”、“拼”、“唱”,五个动词的运用,不说炉火纯青,说十分给力,毫不为过,使28个字的一首绝句,充溢着顽强的生命力。《冬日学童》:“点点寒星甩火盆,汪汪黑狗闹山村。烧馍两个犹温手,稚语声声进校门。”《乐安寺乡教学楼落成》:“念书古庙早蒙羞,更有男儿让绿畴。师长乡邻杭育赫,旗飘普九最高楼。”分别从学生和办学两个侧面,前者两两相对,后者有比较有声音有色彩,尽显绝句之美。一组悼念早逝教师的律绝和一组抒写学生聚会的绝句,一生一死,一悲痛一欢快,对比鲜明,爱心美意,尽在其中。几首自嘲性的律绝,或激越或悠远或低沉,也特立独行,回味无穷。
作者长期负责一个县的招生考试录取工作,也留下了几首此类题材的诗作。除上述已论及的外,《高考阅卷场有感》也颇具特色:“ 如山考册会愚公,铜铁金银有折衷。十二华年为一试,桥非独木任苍穹。”反映了看似神秘,实则高效负责的选材工作。有教无类,人尽其才,为了尽量减少“一卷定终身”的弊端,老师们全面衡量,不偏不倚,金银铜铁,皆有所归。
当然,在不断的前行中,也有无奈和遗憾,这种吟咏,让生活显得更为全面和真实。“忍把青春写荒野,乔庄憾缺华杯台”;“是走是留何是家,无油无辊岂无涯?”是作者赴文教局任职之初的真实心理写照。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一纸任命下达,只能知难而进(首句看似孤平,但第五字仄声处改为平声以救拗)。《1990年春调离服务十四年之久的青川中学。1992年11月10日一学生被群殴身亡。余被委派参与善后。 2016年假日过新校区口占七绝》:“桃李成蹊共芳草,何时学府名利场?当年一命惊天下,送我沧桑正夕阳。”而一首《悼北井坝万众桥》,既是咏叹即将被拆毁的功勋桥,也像是这辈人的宿命概括,令人生出无限感慨:“曾经小镇亚军桥,也为消灾硬挺腰。际会风云多故事,且随拆字任飘遥。”
抒发新时期反腐标志的《过戛纳蔚蓝海岸》:“别墅青山游艇海,名车美女豪赌城。唱红打黑姜丰在,隔断高墙更鼓声。”前两句极尽法国蔚蓝海岸之奢华,第三句宕开一笔,回到新红色年代的昔日山城,对比鲜明,但革命言辞终不能掩贪腐丑行,只有在秦城独对高墙熬过漫漫长夜。《六月二十五日晚观瑞士波兰八分之一决赛 》是一首少见的抒写足球世界杯的七绝:“决斗浪琴哥白尼,整场打满又加时。 皮球点射一偏脚,居里夫人核爆之。 (点球大战波兰五比四胜)”巧妙地融入了两个对手各具特色的世界性人物和事件,别开生面,回味无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写于2008“512”特大地震之后的诗词,作者的鼓与呼使小众化的艺术走进了大众内心,展现了崇高良知和艺术风范。古风味十足的《五一二,国之殇》于国哀日面世,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曾被镌刻于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诗墙之首,后诗墙虽被山洪冲走,但该诗仍被重刻,立于遗址上端,呼吁不忘灾难,涅槃重生。“五一二,国之殇,川之痛,国之怅。天要灭我枉为天,地要灭我费思量”,“中华在,蜀人在;蜀人在,国运昌”等,仍震耳发聩。诗后的真情倾述,至今读来还令人眼睛湿润。此诗充分体现了古风特色。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语言质朴、拙重,句法扎实,以文入诗,七言为主,长短句结合,一韵到底,韵脚较密,不押韵处多用仄声,如“十八九岁小战士,生死线上搏一场”两句,“十八九岁小战士”七字连用七个仄声,“生死线上搏一场”则两平夹五仄,高亢激越,荡气回肠,再现了当年当月当时举国动员倾力抗震救灾的悲壮场面,得古风真传,非行家不能为也。至此,才明白作者给这部集子取名为“侧耳千年画外音”的良苦用心。这部诗集,是诗人与古人的心灵对话,是对历史的诗意的哲学思考。
同题材的还有五首五律,同样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抒写。《致成都友人》是一幅少见的正面全景图:“千年五月殊,水煮白龙湖。寂寂江山废,巍巍檩柱孤。长歌书浊泪,驰救有兵符。生命航空港,篷居稼穑图。” “千年五月殊”极其精炼,不露斧凿痕迹。“水煮白龙湖”很有新意。“篷房稼穑图” 则充满生存味和生活味。
《致绵阳友人》很会抓特点:“专区迁户口,绵广几分家?呼啸飞横祸,哀哉哭黑纱。头悬湖灌水,地裂岭为渣。峻美双川在,福娃频送瓜。”上山下乡到青川时还是绵阳专区的户口,撤地建市后归了广元市。2008年共同遭受了特大地震。颈联分写两地最具震撼力的场景:绵阳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和广元青川东河口沉陷。两地相思一样情。尾联回到三个月后的北京奥运会,其意不言自明。
《致德阳友人》:“梦绕家乡美,风流聚一城。涅槃庆歌舞,余震用纵横。落凤坡挥泪,三星堆动情。霓虹灯闪处,也有鹧鸪鸣。”四联,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同是抒写故乡青川灾后重建,没有从正面一一罗列,那是费力不讨好的办法,也不是一首小诗可以完成。作者很聪明,是从侧面来表现。首联是关注和热爱。为起;颔联灾区已恢复正常,虽然没有明写,但可以想象遭遇特大灾难之后重建之艰辛(此两句用了省略和倒装句式,用歌舞庆祝涅槃新生,重建用了余震数据,即避开断裂带等等)。为承;颈联宕开一笔,以德阳的标志性景观为喻,写身居德阳的青川人的感受。为转;尾联归结到深切的思乡故土情怀。为合。五律之高古、朴拙、空灵,集于四十字中,令人印象深刻。
《致重庆友人》: “余思巴山北,君归蜀水东。国殇残泪尽,师道故人同。有意栽弯柏,无家哭太空。沧桑蝶飞日,渺渺天地中。” 也是典型的五律章法。是痛定思痛后深刻的人生感悟。
《致广元友人》:“昔日游关虎,山高养雅鱼。通灵灾后跃,乱石洞中居。子女京杭水,宁波生命渠。桥横利州道,赫赫补天余。”则是以生命之源水为载体,灾后感发,具体而微。“通灵灾后跃,乱石洞中居”此一流水对别具特色,颇为鲜活灵动,彰显了顽强的生命活力。
仔细想来,如此重大的题材,站在作者的角度,好像也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得稍微相称一点,顺畅一点,自然一点。
《灾后重建词一组》问世后也广受好评。《虞美人·且化沧桑低唱浅斟中》人选了2015年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看四川》工程,须知全省老中青已逝的健在的仅186件作品入选,其难度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也。“鸡鸣三省通天路,故里知何处?千回百转进新城,水碧山青华宇自纵横。   高朋老友重相见,妙语珍珠串。登临远望气如虹。且化沧桑低唱浅斟中”,极重灾区的家乡重建,美轮美奂,实至名归。
几组旅途感怀之作都颇见力度。《翠云廊》:“秦皇翼德绿千家,长恨歌诗映落霞。欲问人间松柏事,翠云廊上品新茶。”“欲问”二句语出不凡,余音袅袅,令人神往。《阆中贡院》“寒窗十载功名路,敢与豪门共达穷”,赞美了为下层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的科举考试。中国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实属难能可贵。《山区电视差转台》歌咏了八十年代以来由城市到乡村的电视普及,“云端第一家”的工作人员功不可没。一首《山村正宗小吃》,寄托了作者对第二故乡的无限深情:“黍多麦少轻轻擀,水煮三翻用木柴。不舍当年酸菜面,豆花嫩嫩碟成排。”而一首《唐家河银杏》,是对第二故乡若干宝贵遗存的由衷歌颂:“千里惊奇大宝藏,影留微信传远方。若非伐木人心善,岂有青山银杏王?”《白龙湖 》  :“碧波三省共丰容,千尺钢墙锁巨龙。且把凌云身段裹,清流灯火舞淙淙。”一组《山民》:“小儿手托丝瓜叶,大女身量扁豆枝”,“鹿兔熊猪林穴望,山歌撩拨听声声”,“缨红苞谷嫩,茎壮苦瓜沉。田里生黄鳝,林中驻猛”,“薄薄人民币,粗粗叶子烟。女儿花布袄,孙子过年钱”,“霍霍弯刀闪,长长裹腿缠。猎枪肩背后,黑狗嗅身前”,等等,颇有地域特色和诗意关怀。《阴平山下》与《剑门关下》;“斑驳千年剑山道,苍茫何处吊亡灵?花香鸟语多传说,铁马金戈满幕屏”,“一代枭雄盖古今,从来智慧似天音。灵光乍现铭青史,我辈摇头愧断琴”,“石破天惊鸟道追,不堪后主少人哀。左担今日鹅毛雪,徒令凡心妒鬼才”,“史书千载帝王情,乱世从来苦众生。但愿人间多大路,不须栈道保升平”,“拳拳膜拜坐春风,苦读兵书敌寇戎。只恐诗多遮栈道,几番焚稿祭豪雄”,“一袭关楼定去存,幽幽绿水唱高魂。我今独爱山边石,尽是英雄足踏痕”,“苍茫万里少刀兵,不忍年年醉太平。一岭高悬川陇处,常听当日裹毡声”,“关隘何如此肃森?分分合合任浮沉。花魂树魄天天绕,剑胆琴心处处寻。百里梁山香蜀道,千年栈道是知音。不须酒醉长歌哭,只把汗青自诵吟”,等等,真的是美不胜收,为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想象力之丰富而赞叹有加。结合同时涉及三国人事的《知青农场·阴平有感》细细品味,深知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史诗,有推陈出新,有更多的闪光点,极具冲击力和启发性。
《第一书记》、《观中国诗词大会》、《参观高山移民安置点》等,题材新,作者的写法也新,颇能引发共鸣。
《麻将》、《重污染》等,则表现了作者对时局、对国计民生的跟踪和关注,耐人琢磨。特别是“霾雾升沉口罩疲,么儿最是读书时。安能丽日长留守,我作春风第一枝”,与中国传统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脉相承,令人感佩。
几首和诗,也有声有色,既“和”了原作,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颇为引人注目。
顺便提出一个问题,供探讨。按繆钺先生等的说法,“文能说理叙事,言情写景;诗则言情写景多,有时仍可说理叙事;至于词,则唯能言情写景,而说理叙事绝非所宜。此虽因词律所限,然与词体之特性亦有关系。”先生还以苏轼、辛弃疾为例,称其所作之说理词,如东坡之《满庭芳》、稼轩之《哨遍》均“索然无味”。我原则上认可先生这一论述。当然,先生这里所诟病的说理叙事,是指其主要内容和重心所在,如上述苏辛之两首词。我遗憾地看到,今之词坛,有不少说理叙事之作,特别是一些重大活动前后的宣传性写作,这是词之不能承受之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兄之诗词甚好,言情写景多,偶有叙事,没有纯说理之作。而且言情写景叙事浑然一体,结合得很好。需注意的是,今后在作词时,要特别警惕,坚决避开说理这枚炸弹,处理好叙事这颗地雷。让它们各行其道,自展风采。
如《醉花阴·在插队地和平(玉坝)听传达“913”文件》:“副帅三叉惊玉坝,贫下中农骂。舰队论知青,劳改生涯,变相来人话。   岭高路险轻轻下.谁应挨敲打?有政治工分,暖暖冬阳,闲坐听八卦”。不得不承认作者的驾驭才能。当年轰动一时的爆炸性“9.13”事件的传达,在兄之妙笔下绘声绘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写景、情之“岭高路险轻轻下”及“暖暖冬阳,闲坐听八卦”,有“惊”有“骂”有“听”之动作描写,有反问式抒情“谁应挨敲打?”当然也有“舰队论知青,劳改生涯”及“有政治工分”这样的叙事。这样的叙事可不可以?结合整首词,特别是几十年后要让人了了,似无否定之理由。“有政治工分”一句,再现了当年荒缪的“大锅饭”规则:参加“人民内部”这样的会议,是要评工记分的,意味着有钱有口粮(而那些所谓的阶级敌人“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是被剥夺了这个权利的,他们去开会,就是被训话被批斗,往往还被勒令背一捆干柴无偿交给当地的人民公社)。令现在的80后、90后、00后匪夷所思。这就叫“政治工分”。真的是恍如隔世!所以,这样的词,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偶一为之尚可,切不能喧宾夺主。愿共勉。

所谓歌人,主要是指占集子五分之一的四组赠答诗(其实在前所议之吟事类诗中,也有歌人的成分)。明月兄之写人,多与写景写情融为一体。做到了“不隔”,前面已有所赏析。尽管对象不同,写法有异,都特色鲜明,真情流露,日久更炽,辨识度极高,抓住其人最具个体表现力的一两个特征或故事关键词 ,艺术地再现了特殊年代各色人等的风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把他们分别列在一起,则是四部立体感极强的群雕,打上了独特的的时代印记。盖因“廿年跨界多缘分,故旧翩翩几处来”也。就是这些普通人物,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厚实根基,我们就生活在这些老朋少友之中。抒写这些个体,也展现了作者的良知。作者本可以像某些所谓著名或不著名诗人那样,讨巧地去故纸堆中抓出几个热们或冷门的历史人物,加以想象演绎包装,借助派别力量,轰轰烈烈地推出来,然后可怜兮兮地被忘却。而要分别用八句或四句的律绝,抓住特点,写出一大批活得好好的同学同事和学生,绝非易事。如笔力不逮,会捉襟见肘,千人一面,生硬、刻板,令人生厌。而且,如不被事主认可,岂不是吃力不讨好自寻麻烦?
作者告诉我,他写的这些篇什,大多通过短信微信QQ,都传给了被赠者,尚无不良反应(或许有人心中不快,但无力辩驳)。好些人还愿意自掏腰包,鼓励作者印出来互相欣赏。说明作者艺术分寸把握十分得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作者知难而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我等的妄议,也没有了思想负担,实在可喜可贺。
赠师院同学33首,最感人写得最好的,如绝句《赠舒乔》。“血书金嗓小娇娃,一姐三雏紧护家。不待沉冤清白日,声声再染杜鹃花”。四句诗,有典故有史实,有声音有色形有辛酸有励志。受赠者年少就遭遇长辈突然含冤辞世的巨大变故,以娇弱之身携三个弟妹艰苦长大。“声声再染杜鹃花”,老典故翻出新意境。绝句《赠魏家茹》:“乡音隔断有家茹,争说牡丹香故都。倩影江河歌日夜,炅犀念念一排书”,分明有盛唐景象。《赠王泽彧》、《赠吉仕芬》、《赠张林贵》等等绝句,都很不错。
最幽默的是赠彭生荣“当年骑鹤多姿态”、赠蒋泽君“卌载轮回结表亲”等,令人忍俊不禁。
最无奈而温馨的是《赠曾照英》。尾句用红楼梦虎兔相逢大梦归典,特殊年代特殊情景,令人想象无限。
最具时代性的是《赠姚双印》。闻鸡起扫,那个年代特有的晨景。改造世界观乎?挣表现乎?受赠者后来也终于舞上枪了(军?警?)当遂扫屋扫天下之志。
最具奇幻色珍的是《赠王旭》。“卌年秘境墨西哥,骇浪枪林故事多。牌打折腾吉普赛,鲲鹏何处曼陀罗?”受赠者经历坎坷生活多变当是。墨西哥吉卜赛曼陀罗令人目不暇接。封闭年代这些意象当不是实指,应与主人公性格相联。浪漫流动飘忽,尾句豁然开朗:这家伙好跑动驴友乎?本诗深得李义山之真传。果然,作者之后又写了其二,确凿无误地证实了以上感悟。“北非南亚撵余霞,更有苏欧十月赊”,一撵一赊,诗之三味尽在其中。
几首五律,也都可吟可赞, “巴山几喜乐?城口別悠悠”,“依依留影久,款款上峰餐。醉客扶医治,佳宾引路还”,“耿耿星河夜,长歌且自吟”,看得出作者对陶渊明及“五言长城”刘长卿的喜爱。
“金樽歀款洗烟尘”,“国安老记全搜索,来去匆匆瘴疠乡”,“苍溪滴水聚绵阳”,“同室抄书良夜短”,“弦歌不复忆当年”,“竹绕张澜故居水”,“卸犁造句同挥笔” ,“有心眼镜只观书,蓝黑衣衫可洗乎?”等等,既有时代风貌,又有意象,可以读出王昌龄、杜牧等的潜移默化。
赠同籍知青24首,亦令人眼前一亮。如写当年同学:“迷路来荒野,招人撬木头。工钱分厘米,扑克争上游”;“惊见飞拳返故乡,爬车武斗断青杠”;祭奠同学:“罗蒲杨向曾同座,酒洒苍天哭也哉”;知青夫妇: “苦命知青牵手少,难能且举爱之光。”最为光彩闪耀的是这首《赠刘明光》:“挈妇将雏关虎村,焉知绝技有昆仑。悬壶大字绵州写,敢借青山入骨魂。”尾句出人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凸显声名远播的刘氏骨科苦尽甘至的来世今生。真的是力透纸背。那一代知青人才辈出,没有对所赠对象的深入理解和观察,写不出如此出彩的诗句。
赠教育同仁29首,作者站在全局的高度,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对同仁的观感。《赠秦老师》:“昔日文科写不凡,惺惺相惜走高岩。移情名胜访名校,沾得书香满薄衫。”以旅游弃名胜访名校,道出了那代教师的因果缘由:因为“书香满薄衫”,才能“文科写不凡”。《三十一年后于华阳拜会拨乱反正中主持学校工作之金校长及其妻李老师,二位状况甚佳,可喜可贺,七绝以赠》是形象的概括:“桃李无言朵满枝,开渠正本不为迟。风霜硕果年年有,最是芬芳好导师。”五律《赠八年副手杨浚徳》,句法多变,颇具水准:“姚渡杨家将,倾城洞水夫。区区骑马技,娓娓办公厨。挥笔洛阳绝,悬壶蜀道殊。八年肥瘦校,岂不思鸿儒?”为了与所赠对象相配,一连用了“杨家将”(家传)、“倾城”(美貌)、“洛阳绝”(牡丹之画)、“悬壶”(医术)、“鸿儒”(良才)等典故,顿显典雅华丽。“洞水”似主要指地名。“区区”应有二义,一谐区乡基层,二指得心应手;“娓娓”应是勤勉不倦之意。“办公厨”似指其人长于从事办公室工作。“肥瘦校”肥作动词用,应是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真是诗意的吟诵。五绝《赠张荣庆》:“插队沉凉水,求医走雁门。源流三道坎,家国两忠魂”,也有很大容量,两个工稳的对仗句,动词“沉”和“走”很妥帖。有身份、籍贯、业绩、评价,20个字就是其人一生的形象概括。
其他各位,“吾辈倾心补国艰”:“壮士三番舞玉龙”;“羽毛做伞护花园”;“一战成名高富帅”;“公司肝胆几春秋”;“有幸咖啡陪尔饮,无为老酒伴余眠”(此咖啡似有深意);“大浪淘沙推主任,风来雨去业相依”;“孰重孰轻一挥手,是牛是马知向前”;“十年历练初心稳,笑看风云滚滚来”;“当年村小写青春, 又遇寒窗雨水邻”;“牵手惊奇看学子,当年可读两箱书?”“山高水远洗纶巾,商海讲坛能几人?”“君有阴平裹毡木,慈航得造不沉舟。”“殷殷游子意,袅袅K厅声”、“淹水危情路,兼程昼夜车”等等,充满拳拳之意,主要以正能量方式示人。而“声光色电笑山村,数据冲开闭塞门”等则岗位特色鲜明。“履岗劝酒真心整,多对红颜醉几台” 、“君看无电手,可熟库区鱼”等,幽默、风趣,极有生活范儿。都余音绕梁,别有韵味。合起来体味,则是一副比较完整的90年代山区教育图谱。
    赠当年学生35首,“两载高中为主任,万天大海入泥牛?一声微信老师好,携手光纤共放舟”;“师生缘分情智高,携手从容独木桥。桃李天涯存硕果,卅年敢问可逍遥?”“呕心沥血觅新词,最是文科济济时。画面桢桢留记忆,青春故事几人知?”活写出当年老师的重负、自豪和师生间的默契与理解。“紧守严防陪日夜”;“岂容甜蜜赛忠诚”;“卅年风雨唱罹歌”; “深漂北上空怀才”;“双亲盼女高分数,女要成才早当家”;“婚姻不是书中事,美好时光自保藏”;“山路漫长多等待,情怀就在过程中”;“悬壶处处余香远,最是安康互挂怀”;“曲终人散苍茫日,尽是当年不懈情”;“商海书生挥臂跃,归来巨浪好行舟”;“诗书画意驴游并,梦幻情人青海湖”, “缘分景阳冈外事,美人训虎走天涯”等,则充满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真爱与关心。《赠柳桂华》: “惨淡无容哭故居,山崩地裂又何如?帐篷百万春秋字,弱女铁肩沉重书”,则歌赞了学生们在大灾大难中的杰出表现。《赠王辉》: “百尺竿头意气轻,名花国草话倾城。因君典故生川外,大好前程任我行。”《赠周江》:“花香鸟语待来年,冷水寒山走圣贤。二载青春题未老,为师从政几周旋?”《赠李天霖》:“峻岭高山独自攀,攻书跨界克时艰。若非世事不平顺,哪有曲河三道弯?”等等,也特色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赠答诗蕴含的信息量太大,恐有一些涉及不为外人道之师生间、同事间、同学间的独特故事,不影响阅读,我等且将之视为彼此心照不宣的典故即可。这也是诗词的迷人处之一,如李商隐之《无题》组诗及《锦瑟》等等,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与考证空间。这组诗中的《赠潘宁》、《赠陈顺莲》《赠罗军》、《赠马长风》、《赠胡兴玉》、《赠刘兴伟》、《赠郑广荣》等等即是。如《赠刘兴伟》: “任意分文理,随机打酱油。前嫌杯酒释,驾校几人牛?”四句由两个工稳的对仗所成,几个新词,诗句既明白又似有隐语,尽在不言中。
唐人赠答诗不少,流传至今的,还是普通人居多。如李白之赠汪伦,杜甫之赠卫八处士,孟浩然之赠张五,等等。投寄帝王将相者,大多不传。而写名人者,除白居易《长恨歌》之唐明皇杨贵妃,清吴伟业之陈圆圆等外,余者寥寥。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月兄脚踏实地,在作一种很有价值的书写。  

“谁家远处起炊烟?” “甲子无缘是暖凉?” “青春岁月忍涂鸦?”“何日群山尽绿绒?”“何须糟蹋圣贤书?” “草木归其位,人何有不同?”“苗红草绿俩谁输?” “相见无非来世时?”“独钓龙门可自由?”“卅年敢问可逍遥?” “老屋人何在?”“我辈怎堪提?”“何时业主楚留香?”“商海讲坛能几人?”“当年可读两箱书?”等等设问句,大大增强了绝句的感染力。而“昨夜梦中无爆竹”,“韦编不断有传人”,“岂料高分出破庐”,“敢笑同僚不丈夫”“弦歌不复忆当年”等等否定句,亦然。这些写法,被很多人所不知所无视,感谢作者的示范。整部集子,以律绝居多,起承转合,收放自如,可以读出作者对多种章法句法的追求。拗句的适当应用,更显格调高远。孤平的救拗,本非易事,也做得十分到位。南宋人周弼在编选《三体唐诗》的《选例》中论及:“此体绝高,必得奇句,方见标格。所谓风流挺特,不烦绳削而自合者,神来之候,偶一为之可耳。”徐晋如先生又言:“典型的拗体,应当一拗再拗,极尽破格之能事,因为一拗未免单调,必须二拗三拗,才会显得富于变化。”确实如此,能呈现别一种和谐之美。如本集中的《援助》:“刀耕火种烧四方,大寨工分欠口粮。开会支持亚非拉,轮船万吨红海洋。”1、3、4句就颇得其中之妙。当然,这不是提倡为拗而拗,是顺其自然艺术处理的结果。作者近体诗中,间或有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七言加首二字同)以及仄平平仄平(七言加首二字同)等特殊的且学界尚存争论的拗句及救拗形式,需认真辨识。古已有之,今人偶尔一用,应容许之。
作者在第一、五、六辑中,对广元境内的名胜如阴平山、剑门关、皇泽寺等,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一些历史人物,以及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风土人情等,都有准确干净的把握和咏叹,精彩多多,限于篇幅,不再饶舌,留待读者细细品味。
另外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即用典,兄也作得不错。《赠彭映建》四句诗用了“枭雄”、“红袖套”(应视为新典故)、“杖国”、“悟禅”四个典故。其他还有“跌落桃花却断源”,“情非得已杵歌时”,“焚书火种几春秋”,“桃李师承话玉钩”,“拼音汉语腔南北,甲骨秦文字古今”,“擦肩本可乘风去,一晃原来好了歌。”“新居突兀犹安我”,“如何厚嗓学秦青?”“悬画图穿壁”,“结屋韦编穷究”,“穷山九载老君炉,北海何曾悔最初”,“鲲鹏何处曼陀罗?”“九年从此变春蚕”,“何如此地别荆轲”,“缘分景阳冈外事”,“桥为独木勤牵线,投递龙门锦绣堆”,“洋洋败走华容道,汇发原非滑铁卢”,以及以“点线圆”典学习复习,以“猴年马月”指遥遥无期等等,均顺手拈来,水到渠成,恰到好处,不冷僻,不晦涩,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展现了作者的国学根基。这也是一个被速成的诗家词家所无知或所无能的问题,故当下很多作品直白粗浅,甚至不如说理文章,毫无知识量含金量,很快会被淘汰被遗忘。
由是,应该提及明月兄的七绝。陈伟先生云:“七绝易写而难工,向来被诗家视为畏途。”刘梦芙先生云:“传统诗歌诸多体裁中,绝句最易学而极难工。因作古体与律诗,可借书卷,靠功力,长期积累,终有所得。虽中人之才,亦可成家;绝句则纯仗才情,非绝顶聪明,罕有优人异域者。”(引自《饶宗颐绝句选注》)皆切中肯綮。兄之诗集,绝句过半,又以七言居多,可见于此之倾注,当然也颇有收益,尤其《阴平山下》、《剑门关下》、《知青农场》、《夜读有感》、《弦歌不复忆当年》及咏物诗中。阴平山被称为“左担道”,因山径险窄,自北而南,担在左肩不得易右肩,故名。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少有至此者,作者的这些篇什,抚今追昔,正填补了这一空白,实属难得。十几首诗,立意高远,从不同角度,予以咏叹,令人感慨良多。如“当年不识阴平道,路辟落衣沟字碑。徒令风光少原色,漂流男女漩涡追。”有历史来由,有堙没不闻,有今之旅游盛况,二十八字道尽沧海桑田,尽显风流。又如“裹毡当日动神州,千载研评万卷留。重走方知天下小,不须羡慕双子楼。”作者对英雄肃然起敬,套用当下的时兴语词,叫充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与民族自信。而剑门关因地处川陕咽喉,更以三国传奇及《长恨歌》而为世所知。历来是诗人顶礼膜拜群英荟萃诗作层出不穷之地。作者也能知难而上,另开蹊径,以自我胸怀写出新意。如“史书千载帝王情,乱世从来苦众生。但愿人间多大路,不须栈道保升平。”“一袭关楼定去存,幽幽绿水唱高魂。我今独爱山边石,尽是英雄足踏痕。”“苍茫万里少刀兵,不忍年年醉太平。七十二峰高挂处,来寻当日扣关声。”当年插队办农场时的感悟则有所不同:“无形古道石如雕,盐米油灯独木桥。火种刀耕由我辈,悬岩老树认前朝。”“林密山低雨似烟,飞兵突降少纠缠。抬头不见英雄路,我等农场雾里悬。”“千载阴平险易狙,何须买路筑茅庐。闻鸡起舞锄头乱,大道阳关总不如。”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作者的分寸把握非常精准。今之咏史诗,能写到这种水平,实在令人感奋。其他如赠答诗等等,前面已多有涉及,故不再赘言。
兄之律绝,全遵格律,用平水韵(仅少数几首间押邻韵);长短句则依照钦定词谱或龙榆生先生所定之词谱,用词林正韵,均中规中矩,没有问题。仔细读了作者的十几首《鹧鸪天》,更加深了这个印象。如《山居其八》:“寥落云深敲夜寒。茅棚已接九重天。远山真气时时畅,近水银钩月月圆。   鸟歇树,脚薅田。百般滋味可弹冠。落红阵阵香流水,今夜农夫伴八仙。”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有景有境,有写实有想象,有乐观有幽默,把词的容量和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令人感慨无限。
个别篇什容易错判的入声字,以及因一两个字需用今音,也作了说明。今人写格律诗词,都会遇到类似困惑,处理起来相当棘手,而且学术界分歧甚大,尚无定论。我也发现,正因为如此,作者有时煞费苦心。如“还肩柴菜高声卖”、“牛粪曾肩三百四”等,这里的“肩”,本地人应为“背”(今之平声),但韵书中“背”归入去声十一队中,作者只好以“肩”代“背”,以保持平声的纯净性。好在“肩”比“背”更具书卷气,倒也无妨。此外,如“拉”(韵书为入声)等等,相信处理起来也令人颇费踌躇,不过也乐在其中。在格律诗词的语言运用上,作者是比较保守谨慎的,应予以肯定。
作者诗词中除传统元素外,还偶尔飙出一两个网络新词或楚留香、流星花园(庾澄庆《情非得已》)等青春偶像,使作品富有新鲜感。诗人和诗作,都在与时俱进。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古老遥远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圈子里,是没有出路的。当然,近体诗词的格律底线必须守住。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的语感极好,善于从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中提炼鲜活的字词为我所用,精炼、准确、传神,不晦涩,也不流俗,平易晓畅中蕴含深意,所谓百读不厌、一咏三叹是也。如“嘉陵水好船行快,一路高歌下四川”,“千回百转进新城,水碧山青华宇自纵横”,“碧水依然亲两岸,峻岭幽幽,翠鸟声声赞”,“五年苦干终无悔,梦幻青川任陶醉。更有感恩情最美”,“新地貌,故人坑,大家庭。瞬间沉陷,梦里声声,泪眼盈盈”,“川甘高速金刚剪,桥隧连长线”, “都说天府之国四川省,怎知今日尽创伤。都说华西坝子出才俊,难道天要灭我读书郎”,“滔滔江水急,嫩嫩柳枝长。老屋人何在?街头客已忘”,“墨水荡胸题里泻,思绪如歌纸上吟。全城议满分”,“北碚遮颜日,南坡放牧时”,“斯文销罐缶,陋室蒸肉松”,“脱农三户口,端碗两公差”,“眼绘庙湾春夏景,胸怀玉坝简繁书”,“如今看手机,犹自摄河川。音像同期至,人人一指禅。”,等等。一些篇章,进入了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境界。
当然,一千多首诗词,精彩迭出,惊奇不断,远非这篇文章所能穷尽。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还望作者包容(集子中的相当一部分诗稿,如第二辑中的几乎全部,第一、六辑中的大部等等,是在这篇文章基本完成之后,才收集到的,故较少涉及)。有兴趣的读者,自可慢慢欣赏体味。
如果硬要找什么不足,那么有二。一,量是否太少?以作者之功力,似应更多些。大概太过注重质量的追求而宁愿少作。二,是否可在词曲上多花些功夫?尽可能武艺齐全些,不断推陈出新,传递佳作。一己之言,仅供参考。诗是主观心灵的文学倾诉,通过诗意的情怀,诗意的眼神,诗意的节奏,诗意的字词句篇来表现人类精神世界和生活诉求,歌赞真善美。窃以为明月兄的这部集子到达了这样的高度,很高兴能以“诗的心灵史”为题作序。希望读到更多的直抒胸臆直面人生的优秀诗词作品。                                             

                                               2016, 夏、秋   
         (正式出版本已对标点符号、格式等作了规范化处理)
艾生评说:以情动人

收到向明月新出版的诗词选“侧耳千年画外音”,洋洋洒洒一千多首诗词如他所说“是自已一生的写照和总结”,也是他一生笔耕不辍的成果。
如向明月在书中所述,我和他是同一天上山下乡到青川当知青的三台民中同班同学。我离开青川后,四十多年来和他仍是异地神交的同窗好友。
向明月扎根青川担任各级领导多年,退休后至今说话还留有抑扬顿挫的“官腔”痕迹。除公务员身份外,他还是中华诗词协会和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令人佩服。
我不懂诗词格律,但又喜欢读诗词,只属于外行看热闹的水平。对一些词藻华丽,字正腔园,空洞无物的诗词却从无性趣。
这本诗词选里饱含知青情、同学情、师生情和同事情。在记述知青生活的诗词中,向明月没有违心地去歌颂上山下乡运动,而是用平和、真实甚至是诙谐的词语让人回到那艰辛、曲折但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动荡年代,这是诗词选的感人之处。
为几经波折,诗词选终于成功出版问世表示祝贺!
另:为筹备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向明月四处奔波,上下联络,并提议成立了知青微信群。在青溪举办的纪念活动十分成功,给参会的知青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
为所有热心知青公益活动的朋友点赞!
作者答艾生:

谢谢艾生。正因为是当年同学,所以有好几首诗词以此为题材。可惜蒲二、杨绍鹏英年早逝。蒲二蒲大当年在和平四队改大刀锯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们的生存能力太强,十分佩服。我也曾与老张、老何、(已去世的当年歌唱家)羊裔成(貌似还有杜大昌)等搞过“副业”,砌公路堡坎、修涵洞,在唐家河伐木等等,一天大约挣1、5元,给生产队交1元,自己可余0.5元。当时和平四队每个劳动日价值0.2元多一点(记得后来曾经询问过,办农场那一年据说是0.008元,不到1分钱),所以这还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我曾经用这笔钱买过一双牛皮皮鞋,七元钱,放在竹楼上,被老鼠咬了一个大缺口,没法穿了。当时买牙膏牙刷理发买食盐,一碗“响皮面”一毛二(还要二两粮票),点灯的煤油,回家的路费等等全是这样五毛五毛凑起来的。没有这种生计,真不敢想像那几年会怎样熬下去。感谢已仙逝的羊裔成等“工头”,所以有诗悼念。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所以才克服重重障碍,把诗词集印了出来。大家各自保重,后会有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