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歌诗合为事而作

本帖最后由 远山笑客 于 2019-2-24 10:48 编辑

歌诗合为事而作
——谈王志成的古体诗词创作
李青石
志成先生是我尊敬的兄长,他曾赠我大作《诗疗与养生》,读后受益匪浅。志成兄能从别样的视角阅读古典诗歌,能在对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中总结出古人的养生之道,且全书立意高远、观点鲜明、引征广博、笔法老道、语言流畅。读志成的这部大作,我深感他对古代诗歌涉猎的深广,对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所以读他的新作《苍山霜叶》,也有秋风霜月叶更红的感受。
志成先生才思奔涌,出笔迅捷,或摹人、或咏物、或写景、或唱和、或抒怀,信笔拈来,情趣盎然。我们从《苍山霜叶》诗集中看到,他能于一情一景、一人一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敏锐地洞悉诗意,有感而发。这应该得益于他长期的生活积累与艺术探索的结果。
一、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
自《诗经》产生后,现实主义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创作手法和原则。《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尚书》中所提出的“诗言志”意谓诗歌应表达作者的思想意识、理想抱负、政治观念、情感意志。《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毛诗序》概括了先秦以来的诗歌理论,一方面肯定了“诗者,志之所之也”的表达思想的理念,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诗经》国风的“兴、观、群、怨”,《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建安诗歌的“寄兴、风骨”、唐代诗歌的“歌诗合为事而作”,一脉相承都是现实主义传统。以至于后代现实主义成为历代中国诗坛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中国诗坛上最耀眼的明星。
志成先生是一位有思想、有见地、有情义、有担当汉子,他对历史、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有极其准确、透彻的认识。读志成先生的《苍山霜叶》,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深沉的现实主义情怀。他的诗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切关照、对社会民瘼的倾心关注、对底层民众的诚挚关爱。诗人遵循“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念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许多诗直接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类民生问题。《哀长江游船罹难》是作者惊闻2015年6月1日晚 “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遭遇翻沉灾难后所作的一首感事诗。诗中表达了诗人难以抑制的悲愤,也抒发了对遇难同胞的哀痛之情,“山川有恨凝悲泪,日月无光痛失声。白帝愁云何载散,黄金水道可安行?”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还是比较克制的,只是期望未来人们能在长江黄金水道安全航行。2015年6月9日23时许,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2016年8月26日下午,甘肃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28岁的年轻母亲杨改兰先后让4个孩子服毒,然后自己服毒自杀。随后杨改兰的丈夫也服毒自杀。这两场发生在中国乡村惨绝人寰的悲剧,令诗人极度震惊、万分悲痛,他先后作了《惊闻毕节四童服毒自杀》和《惊闻甘肃一家六口服毒自杀》两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在《惊闻毕节四童服毒自杀》诗中发出强烈的质疑:“儿童留守谁之过,善策果真天路遥?”我们今天农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留守儿童?导致留守儿童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在《惊闻甘肃一家六口服毒自杀》诗中,诗人以为甘肃农村六口之家的悲剧是中国贫困农村的悲剧的缩影,是中华九州的悲哀,“六口无言惊绝世,九州有泪痛秋寒。”我们几十年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什么?谁应该为这样的人伦惨剧负责?虽然诗人没有给我们答案,但诗中意味十分明确。
已经退休的志成先生身居江湖,心系庙堂。他还用咏物的手法拟人化地反映现实中国农村、农业的真实状况。他的《牛年咏牛十绝》其四曰:“叶落风寒暮岁年,羸躯老迈有谁怜。”诗句以羸弱的老牛耕田的情形喻当今农村的老人留守耕作的现实。诗人还在这组诗其四中提出了农业是安邦固本的大业:“莫道飞船已上天,人间依旧我耕田。农桑本是家邦脉,尧舜丰盈自坦然。”
农民工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一群身份最尴尬的人,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弱势群体。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具有农民和苦力工人的双重身份,但他们在城市没有家,又无法享受田园生活的静谧、恬然。只能背井离乡、离妻别子,终日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志成先生洞悉这一群体的窘境,有多首诗表现他们的悲酸与不辛。诗人的《农民工叠韵组诗》反映了四季辛劳的情形,道出了农民工的艰难、辛酸、痛苦。春天,他们“生计伤春忍别家”,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享受和煦的阳光,自己在万里关山之外的矿井下“千层矿井盼朝霞”。炎热的夏季,别人坐在有空调的房间享受习习凉风的轻抚,他们却要在建筑工地的浓霾中“挥汗如雨”,他们劳作“只为赚得米盐茶”。他们为城市人修建了大量温暖舒适的住宅,自己却没有安身之处。偶尔在未完工的楼房里做个好梦,醒来还是一枕黄粱。《农民工叠韵组诗•秋》:“梦中曾喜新居好,醒罢方知镜里花。”岁末年尾,候鸟一样的农民工千里迢迢,车马萧萧,带着微薄的血汗钱,奔波在艰辛的归家途中,只为能与家人吃顿团圆饭,期望“妻小脸生霞”。他们付出很多,但对生活的祈求十分简单。农民工往往从事的是最危险、最肮脏、最劳累的工作,但他们又最缺乏安全保护,一旦出了工伤或患上职业病,导致终身残疾,得不到应有的保障。2004年8月河南新密市人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出患有“尘肺”,但由于这些医院不是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所以诊断“无用”。而由于原单位拒开证明,他无法拿到法定诊断机构的诊断结果,最终只能以“开胸验肺”的方式进行验肺,为自己证明。志成先生有感于农民工维权艰难,写了《惊闻农民工为维权“开胸验肺”》一诗,诗中诗人悲愤地吟道:“开胸验肺世间鲜,为证沉疴悲愤填。三载打工尘粉恶,维权之路问苍天。”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志成先生是一位有着悲天悯人、博爱苍生的高尚情怀的诗人。
随着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关乎着我国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和人民生命健康大问题。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诗人王志成在他的许多诗中也涉及了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环保九吟》关注了黄河断流、湖泊锐减、江河污染等沉重的话题。了解到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近40%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他痛心地沉吟道:“白帆碧影诗中现,唯见浊污痛染躯。”
志成曾经担任过检察官、公安局长,他对社会的黑恶、对吏治的腐败深恶痛绝。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严厉的批判是志成诗歌的又一重要内容。他的诗或直陈公器私用的错误行为,如《公车送子》揭露了某些官员的揩国家油水、化公为私的丑恶现象,“忍见黉门进出时,同为桃李两相歧。公车款款平台阔,山野贫伢奈若之。”诗人斥责了因这种腐败造成的社会不公。他的《题邳州县太爷李启还乡》讽刺了那位沐猴而冠、衣锦还乡、招摇摆谱的江苏邳州县委书记李启,诗中写道:“呼风唤雨一方天,胜似君临降大千。惭愧当年州府牧,何如尔辈会玩权?”诗人还用幽默的笔调调侃的那些贪官污吏,他的《有感于小偷“偷”出贪官》一诗颇为有趣,诗云:“猫鼠从来冰炭行,而今易位费猜评。时闻廊庙东窗发,不负梁君枉顾程。”诗人还有好几首类似的诗歌,把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暴露在人们面前。他还有《有感于官员落马后题词被铲》《又曝两位“发明家”》《某类“全才”官员》等诗都是反腐题材的优秀作品。
为中央早有定论的“文革”翻案,为曾经暴虐中国人民的“四人帮”张目,是今天社会涌动的一股逆流。许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跟着起哄。志成先生敏锐地意识到文革遗风依然会死灰复燃,在他的诗中也对文革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示。他的《悼卞仲耘校长》谴责了文革初期那些受蛊惑的红卫兵的罪行,“绛帐恩深师道长,罡风一夜起苍黄。满腔浇卉翻成罪,忘我扶雏竟落戕。”诗人在谴责红卫兵的罪恶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应牢记我们民族那段丑恶、荒唐的历史。他的表现的也是这一思想主旨。
志成是为现实主义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浓郁的家国天下情怀和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
二、对祖国山川的吟咏赞美
宋代严羽在其诗论著作《沧浪诗话》中说过:“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志成先生是位有情怀、有情调、有情趣的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向往的生活状态,也是志成先生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激情四溢的志成先生退休的几年中,足迹走过了祖国许多地方。志成先生在行旅天下时也创作了大量诗歌,其中不乏上品佳作。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每到一地,不顾鞍马倥偬、旅途劳累,志成都有吟诗作赋,把对壮美河山的感情抒发于诗中,把对山川隽美的感受描绘于诗中,把厚重文化感悟铭记于诗中。
志成先生的《陕北行组诗十首》既写出了塞北榆林雄浑瑰丽、奇异旖旎的山水风光,如诗人赞美红石峡“塞上碑林气象殊,榆溪似玉绝崖朱”,把塞上榆林清流、朱崖的奇特景象展现出来,用充满画意的诗歌欣赏陕北风光。他的《红碱淖》一诗把榆林红碱淖的秀美风光诗意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大漠惊呈一碧珠,清波荡漾赛西湖。鸟欢鱼跃蒹葭茂,游艇如梭织彩图。”他的这组诗通过对一些历史人文遗迹的凭吊也向世人展示了陕北厚重依旧的历史文化。榆林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描写的对象。志成的《镇北台》用精炼的语言写出了镇北台的恢宏气势及历史作用,“万里雄关镇北台,九边锁钥阵图开。农耕游牧分明处,塞上风情扑面来。”无定河原本是陕北的一条小河,这条河流两岸曾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地方,有时战争的场面是十分惨烈的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代陈陶《陇西行》诗中所描述的情形“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志成在《无定河》诗中也写道:“血火边关无定河,长惊闺梦野魂多。”而今这里和平安宁,志成的诗中描写了无定河流域今天的状况,“而今两岸油煤富,蒙汉祥和共踏歌。”
他的《丁酉夏西行纪游六首》描摹了从汉中行旅到甘南草原和青海湖沿途的山水风光。有“兵戈天险忆从前”的甘南迭部道路;有“甘川横跨最神奇”藏传佛教圣地郎木寺的金碧辉煌;有扎尕那“仙境灵山信不虚”独特的“经幡五彩牛羊壮,卓玛蹁然献果蔬”民族风情;有“白云悠远水天连,羌笛轻舟雪浪穿”青海湖风光;有茶卡盐湖“银波无际苍冥耀”的雪域奇观。
志成的《云南之行六首》写出了瑞丽特有的热带风光和奇异的民族风情,“孔雀椰林南亚风,琳琅花果满街葱。多情最是边城女,邀舞同翩主客融。”写出了南国礼仪之邦大理深厚浓郁的文化积淀,“吾来南沼风情地,文献名邦驻足吟。”诗人将腾冲火山温泉与家乡的骊山温泉相比,写出了腾冲温泉的特点,“水火相煎忍一身,飞虹吐雾洗回春。”写出了丽江古城的休生养性之悠闲、茶马古道之风情、东巴文化之奇特“优闲莫过丽江游,茶马风情看不休。客栈烛光迎老外,东巴舞绚晚风柔。”写出了玉龙雪山高耸、挺拔、壮丽,“玉龙横卧耸天边,遥看冰川万仞悬。盛夏琼花惊四季,衰年放胆喜登巅。”在腾冲国殇馆,诗人凭吊了曾经为我们民族自由、独立、解放而与日寇浴血厮杀的抗战英烈,赞颂了他们舍家为国的牺牲精神,“鬓斑迟祭国之殇,血战倭儿扫恶狼。地火苍碑昭壮烈,英风百代汗青扬。”志成的《黄州吟草六首》和《江南行六首》游弋在历史遗迹中缅怀先贤,抒发伤古感今的幽思。
志成更爱自己的家乡,他写家乡的自然山水风光的诗更多,他的足迹遍及汉中的秦岭、巴山、汉水、嘉陵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只要稍稍有些特色的汉中山水,都挥洒了志成的汗水,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吟咏。从《苍山霜叶》这部诗集的许多诗标题上我们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如《天汉揽胜九咏》《青木川行组诗九首》《题午子山白皮松》《秋游云雾山六首》《庙坝探幽三绝》等等。
志成旅行,不忘让朋友们一同分享他旅行的快乐。
三、对灵魂生命的深切感悟
志成先生是位有着深刻思想的诗人,他有着旷达宏阔的气度胸襟,他有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他有着辛酸苦辣的人生体验,他有着广博透彻的人生思考。他用诗思考社会、生活、人生。志成先生把对灵魂生命的认识、感悟写在诗歌里,使他的许多诗蕴涵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组诗《酸甜苦辣话人生94首》从珍爱人生、信念、尊卑、祸福、崇辱、有无、苦乐、名利、光阴、公平、观潮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他这组诗中的许多诗句用简朴精炼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哲理,堪称启迪心智的良语箴言。退休后的志成先生一直关注青少年自杀的重大社会问题,我曾读过他的研究自杀问题的书稿,诗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防范自杀问题。同样他也用诗歌的形式告诫人们应热爱生命。他在《珍爱人生十首(其一)》用十分朴实的语言告诉人们:“有幸今生来此世,即如小草也须珍。”在谈到人生信念时志成先生说:“人凭信念度关山,风雨征途若等闲。”面对坎坷,应坦然自若,“九曲黄河险境多,人生谁免几番磨。”志成先生历经人生磨砺,见惯世情冷暖,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他认为:“毁誉由人胸浩渺,旷怀自在乐悠悠。”他尊奉着中国传统儒家的传世家风,在这组诗里抒发了自己的心志,“不比青蚨不慕官,儿孙有志自心安。苍山不老精神在,忠厚传家放眼宽。”风华年少,闻鸡起舞,人生暮年,心慕陶令,这是志成兄不老心态,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他的养生之道。他在《光阴六首(其五)》诗中所表达的暮年情怀令人钦佩,“闻鸡起舞话当年,笃信人间晴朗天。风雨潇潇花甲近,心追陶令慕篱边。”
诗人以为豁达的人“拥抱山川大自然,”以诗书陶冶兴自己的品行、情操。如若能对社会、生活采取超然的态度,“纵食菜根也觉香。”
《岩松》是其咏怀述志诗中的精品之作,诗曰:
铁骨巉崖百丈悬,饱经风雨阅尘烟。
根无寸土凭岩缝,身有层霜挺石坚。
岂慕凌霄攀显阁,冷观垂柳舞飞泉。
既生险境超然态,笑对炎凉傲若仙。
这首诗借物咏怀,抒发心志。以生长在险恶环境中的岩松为吟咏对象,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岩松生存险恶、植根岩缝、饱经霜寒、不慕凌霄、睥睨垂柳、傲然不群的高贵品格。这应是诗人对自我的期许,也是诗人对心目中完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
四、与文朋诗友的赠答唱和
文朋诗友间的诗歌唱和赠答自古就是大雅之事。三国时期魏都邺城以三曹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常常饮酒聚会,赋诗唱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对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兰亭相聚、诗酒相会、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的记载。唐代的李杜、元白、刘柳都有诗词赠答,特别元稹白居易二人之间赠答之诗更多。唐代薛用弱《集异记》曾记载: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赛诗的故事。宋代文同知洋州时曾作《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后苏轼、苏辙兄弟都有唱和之作。赠答唱和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其中也不乏流传千古的名篇,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志成先生性格开朗、义气豪爽,文朋诗友遍及各地。创作勤奋的志成先生,每收到诗友赠诗,都要唱和应答。他的《苍山霜叶》诗集中也有许多赠答唱和之作。
在唱和诗中,诗人或感慨世事艰难,如《次韵罗树生先生<花甲述怀>》诗:“弹指沧桑六十秋,悬壶何计论功酬。幼逢饥馑泥泞路,学陷红羊逆水舟。”或赞扬朋友诗情,如《祝贺曲江诗社成立及<陕西当代诗词选>开编步韵魏兄》诗中有句云:“李杜星光催盛举,汉唐风采壮云旄。杨帆诗海何言远,织锦芳园不畏劳。”或赞赏诗友才华,如《步杨学军诗友》有句云:“壮岁从戎暮隐家,观君大作仰高华。”或勉励老友坚定信念,与病魔抗争,如《赠病友于老》中有句:“有缘共赏龟虽寿,老骥轻蹄笑夕阳。”
其中的《步韵秋枫君<自有诗情伴秋美>三首》气韵高妙、情思绵长、蕴含深厚。
其一曰:
十月斜阳唱晚秋,渔舟骚客伴江流。
花丛漫赏谐飞蝶,画阁遐思眺远鸥。
天籁绕梁音袅袅,管弦悦耳意悠悠。
盛年难再暮年乐,携友山川偶亮喉。
其二曰:
息影林泉即自由,吾观太极美而柔。
怡心莫过诗和画,健体端亲剑与球。
霜叶红时酬老友,菊花怒放唱高丘。
金风仍似春风暖,洗尽铅华度晚秋。
其三曰:
百炼钢成绕指柔,酸甜苦辣谓春秋。
挥毫写意驱愁梦,拄杖行吟远欲求。
名利归他吾静卧,修身在我淡沉浮。
问何老朽闲情驻,沧海曾经万事休。
这是一组表现老友之间相约郊游、登高赏秋、聊发壮志、放歌山野的唱和诗。志成兄的诗中透着豁达、通透、敞亮、乐观、积极的人生境界。
五、对古体诗词特点的学习把握
什么是诗歌?诗歌的时代精神是什么?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新诗?读者读诗总要得到些什么?我以为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一个被诗歌哺育的民族。我们民族曾经是诗的民族。曾经是我们民族中最受人尊重的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感慨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歌是不朽的。读者读诗总是有所期待的,或者在阅读中得到审美愉悦,或者在阅读中认识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深邃与生活的多姿多彩,或者在阅读中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或者在阅读中得到感情升华和情感的宣泄。而今天的新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我觉得诗歌应该拒绝平庸、粗俗、癫狂、色情、暴力、血腥。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社会反复多彩的生活现象;应该表现博大、精深、睿智、深邃的人生哲理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引导读者产生思接千里、鹜极八荒的遐想;应该表现旖旎、奇谲、绚丽、生动的意象;应该描绘崇高、壮阔、秀美、典雅、清幽的意境,应该展示优美、机智、幽默、隽永、蕴藉的语言,应该抒发人们或愤怒、或激扬、或喜悦、或悲伤、或忧郁的情感。
黑格尔说:“诗,语言的艺术,是第三种艺术,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我以为诗歌应该属于美,诗歌应该有美的内涵与形式。诗歌应展现出世界上一切美的事物。包括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如果缺少了美,诗也就不成其为诗了。仅仅强调思想内涵无异于标语口号。试想:把一只褪了毛的孔雀与一只褪了毛的公鸡摆在一起,也就无法显示出孔雀的美了。若再将二者炖在一个锅里,孔雀肉未必比公鸡肉味美。我们喜爱的是羽毛鲜亮、姿态优雅、身体强健孔雀,我们喜爱孔雀一样美妙的诗歌。
中国古体诗词讲求韵律、平仄、对仗、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志成先生努力学习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注重古体诗词艺术形式的完美,他的七言诗写作手法比较纯熟,他的七律《步韵秋枫君<自有诗情伴秋美>三首》是他的七律中的优秀之作,这三首诗用语比较典雅、对仗内容比较工整。如(其一)中的颔联:“天籁绕梁音袅袅,管弦悦耳意悠悠。”(其二)中的颔联:“霜叶红时酬老友,菊花怒放唱高丘。”(其三)中的颈联:“挥毫写意驱愁梦,拄杖行吟远欲求。”而且这三首诗意涵深厚、意象蕴藉、意境生动。
苏轼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与志成先生接触,从没见他穿名牌、开豪车、戴名表。从平易朴素的志成先生身上你能感受到受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在他身上的投射。从对他的诗歌的阅读中你能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愿志成兄有更多更美的诗奉献读者。

作者简介:李青石,安徽寿县人,1955年12月生。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3月入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今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学习,1982年1月毕业,获学士学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汉中文化名市建设顾问、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陕西理工学院两汉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汉中市优秀人才名录(第一辑)入选人员。李青石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中历史文化专题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来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300余篇。著有散文随笔集《怀念大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版)、学术专著《鸿泥雪爪觅诗痕》(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学术专著《行吟在诗意时空》(三秦出版社2013年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