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吴雁程
百劫余生享百龄,疫中仙逝陨文星。
无忘寅恪授文史,敢与楚狂云血腥。
耳重阅笺英侃直,德高传道淡交馨。
严冬噩耗添寒雨,粤岭梅花显性灵。
注:
一、汪廷奎,安徽芜湖市人。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广东社会科学院退休。主要研究方向为广东古代史,著作颇丰。
二、楚狂乃熊鉴先先别号,汪老挚友。
三、唐代张籍 《咏怀》:“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

沈汇丰
读刘玉霖老师《我与汪廷奎先生的交游之一~旅游与会友》(文章原载《故国神游》)有感
故国神游至赭山,刘翁汪老发皆斑。
赋能隽永因优秀,书可万年由斥奸。
史学大家文更好,医科主任识非闲。
虽称余事共欣爱,写下诗篇耀四环。

王中陵 敬輓汪廷奎先生仙逝

  頭頂南天,風骨凜然標軌範;
  心憂北闕,文章宛爾樹儀刑。(二○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罗树生
挽汪公廷奎高士 四首
癘疫猖狂夢未殘,搖民難耐五更寒。
驚聞高士辭塵世,可是西天去涅磐?

相逢凱迪實前緣,滿腹衷腸託七絃。
討逆誅邪鞭醜惡,志同忘卻月和年。

詩賦深沉難解愁,帝王文化溯源頭。
求真何忌董孤筆,務實精神萬古留。

亦友亦師心意通,原期共睹雪消融。
可憐天道違人願,唯待春歸告社翁。

注:汪廷奎,余之忘年摯友。安徽蕪湖市人,漢族。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陳寅恪弟子。治中國古代史。荒廢二十二年、後在大學執教並從事研究,於1989年在廣東社會科學院退休。撰述頗豐,《中國帝王文化》是填補史學界空白的鉅著。


罗树生
临江仙.梦晤汪老
黑帝痴迷宝座,东君羁困琅嬛。坚冰积雪酿奇寒。天昏云戚戚,雾重路漫漫。    草木行将苏醒,松梅不再孤单。芳菲终必满人寰。羊城同晤面,越秀共凭栏。
张宝明
2008年汪老过八十大寿时,我作七律二首致贺。其二是:
又是荒唐反右时,英才落网苦悲罹。
坚贞其志非言少,康壮己身诚曰稀。
若失信条和睿智,焉能立足并雄奇?
罗君堂论深而切,可庆老人多故知。

注:罗君指罗树生君,我们当时在汉诗诗坛甚为相得。
树生丶笑非等为不骗老制作了寿联,我也学样制作了一幅:

大灾不死  果然福至寿绵久
正气高张  纵使身歼志铁坚
       横批  老英雄也
王志成
挽汪廷奎先生
一部檄文,直击神坛鞭九五;
百年萦梦,唯期普世恵苍生。
后学王志成敬挽
萧家正
痛悼汪公廷奎离世(三首)
序:十几年前,余任香港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与汪公相交甚厚,时有诗词唱和,几次有睱即赴羊城相聚,汪公是一位有正义感见解独特不入俗流的学者。后离鹏浪迹天涯数年,今重返深圳,拟安排好后即赴羊城拜访。今陡闻噩耗,痛哉!痛哉!

南国飒悲风,行藏总是空。
时衰曾哭寝,世乱更思公。
豺虎寰中厉,精灵天上通。
平生德为范,万感念重重。

一世吟怀盛,平生气贯虹。
相期知己感,举酒诅时频。
遗稿雄篇在,帝王文化①新。
别离成永诀,百里独伤神。

犹是山河在,斯人竟渺然。
一棺隔嚣世,万憾赴重泉。
负论哀华国,忧心泣海天。
廿年风雨谊,凭吊到公前。

注:①汪老的《中国帝王文化史》详尽地阐述了中华帝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威权治下禁止出版,后由香港诗词学会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时香港还是自由社会。)
壬寅冬日于病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