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帖子
- 7491
- 精华
- 0
- 积分
- 0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0 枚
- 魅力
- 0 值
- 鲜花
- 0 朵
- 鸡蛋
- 0 个
- 阅读权限
- 200
- 在线时间
- 96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6-13
- 最后登录
- 2025-9-22
|

拉犁吟草续编之242
拉犁吟草续编之二四二
2025 年9 月17 日
彭明道
居贵州山区度八七自寿
四围山色锦屏开,鹤舞松摇贺电来。
抛却年轮君莫笑,青皮顽劣尚徘徊。
题彦伶軍训录相
山区自寿寿无筵,柏翠松青目尚旋。
軍训忽传方陣到,笑晕耄耋老神仙。
车天启
在西安读彭老贵州山中八七自寿诗步韵以贺
初秋雨后未云开,却有桂花香涌来。
身健应知天有道,漫思今古独徘徊。
成纯赞
贺明道兄八七寿
将临鲐背醉流霞,为避炎秋觅酒家。
钓得肥鲈排寿宴,黔山权借作长沙。
贺元资兄九三寿
贺晋遐龄九十三,孙贤子孝福周全。
亲恩欠报休遗憾,煮豆燃萁说理难。
复读《重庆谈判纪实》感赋
禦侮终赢转内讧,双雄会宴各披胸。
渝州训诫君臣义,延水逶迤左右通。
捭阖纵横权术串,风骚文采笑谈中。
陈王久有鸿鹄志,逐鹿全凭捷足功。
拉犁人
酬《老年人》编辑海燕女史著文勉我
心血凝成锦绣篇,漫天炮火忆从前。
上甘岭役轰轰烈,鸭绿江声瑟瑟寒。
耀武岂容群寇伺,争锋更使乱云翻。
哀哉战友长离别,塞北江南两地眠。
教师节怀亡妻
告别乡村进古城,平生热爱事园丁。
繁花似锦心欢畅,我与夫人起共鸣。
注:我妻一生热爱和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我也曾当过乡村教师和部队文化教员,我们相濡以沫,心有灵犀,所以“我与夫人起共鸣”呀。
2025 年9 月《老年人》杂志载文
百姓人家 邓元资:情深九秩在诗行
作者赵海燕
虏尘血洗,楚云风约,生死又何曾顾。哪儿炮火哪儿冲,问记得、青春几度?
山头赤遍,桥边血染,烟灭灰飞强弩。看谁挽既倒狂澜,应夸我、中华儿女。
——邓元资《鹊桥仙·老兵吟》
在长沙市城东一个小区,我和长沙市发改委离退处处长王志龙一行来到邓元资先生家的楼下时,邓老已经站在阳台上向我们打招呼——须发皆白的九旬老翁,正笑吟吟地挥着手。
这位老人,三十年来,将一生的悲欢离合都凝结在平平仄仄的诗行里。
在邓老简朴而整洁的家中,我们坐在沙发上翻阅起老人当年的照片。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此刻正从相纸里缓缓苏醒。1933 年8 月,邓元资出生于湖南湘乡农村。小时候,他祖父便教他背唐诗。1947 年,邓元资被父亲带到长沙读书,插班考进文艺中学初三,后又升入高中直至毕业。“校园外边不远处有农田,有池塘。”晚饭后,学生们结伴在附近散步。
0 邓老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校长、学校创办人——曹典球先生。“他的思想开明,进步。他曾经为营救杨开慧出狱、护送毛岸英离湘尽过力。”邓老说,曹典球在办学中兼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技术,对学生更是爱护有加。“有一次我发烧卧床,校医不在,曹校长知道了,来到我床边。他说抗战时期文艺中学曾迁到过湘乡,接着问了我的病情,给我切脉、看舌苔,开了一个中药处方。同学帮我抓了药回来,吃了两服果然就没事了。”曹典球以省文史馆馆员身份退休后,邓元资和同学去看望他,发现80 多岁的老人孤苦零丁住在一间简陋的民宅里,学生们不胜唏嘘。1949 年8 月,长沙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湖南分校的校本部就设在文艺中学。刚刚16 岁的邓元资,不顾父亲要他读完高中考大学的建议,毅然投入军大。1950 年6 月,培训结束的邓元资,在闷罐车里坐了四天三夜,到了牡丹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5 师42 团(后改番40 军直属炮兵团),担任文化教员。10 月19 日夜,星月俱隐,他随部队渡过鸭绿江,进入满目疮痍的朝鲜。
一张张邓老当年和志愿军战友一起留下的黑白影像,被他小心翼翼地珍藏在相册里。那是他最难忘最闪亮的青春。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少年用钢铁般的意志顶住恶劣环境,抵抗敌人。邓老回忆:“那时候,零下几十度的天气,我们吃的是炒面就雪,穿的是单衣单鞋,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在一次高地反击战中,他们用“喀秋莎”大炮发射两次排炮,就削平了山顶,消灭守敌一个加强营。感性的少年,战余写下新诗记录烽火青春,但那些诗稿在战乱中丢失了。到了耄耋之年,他把军旅情怀,化作一句句诗行:“百万雄师真亮剑,几多儿女敢争强”“可怜鸭绿江边骨,十万忠魂何处家”…… 邓老曾在一首《虞美人·怀阿妈妮》中怀念一位朝鲜老人:“清茶和泪望归尘,水复山重难隔此番情。”在朝鲜时,当时身为通讯参谋的邓元资常在前线后方往返,途中借宿在剑指洞河边的一位阿妈妮家。每次,老人为他做好饭菜,让出暖和的热炕。阿妈妮的丈夫和大女儿被飞机轰炸而亡,儿子在前线生死未卜,家里只有她和小女儿。有一次,邓元资在她家过夜。当天冰天雪地,朔风凛冽,不时有敌机在空中盘旋,随后响起爆炸声。他看到,村里老老少少的女人们,白天冒着危险挑土抬石,抢修公路,晚上竟然在室内点燃松柴照明,载歌载舞。他激动不已,“我看到了一个不屈的民族”。他拿出随身带着的口琴,为她们伴奏,又即兴表演了秧歌舞…… 1951 年秋,邓元资在朝鲜战场上负了伤,被送到战地医院救治。护士们都是在战火中痛失亲人的小姑娘。“可是她们忍受着自己的悲痛,热情周到地为每一个伤病员服务。”一个月后,邓元资被送回国到哈尔滨炮兵总医院治疗。这里有几十名曾在日本军队服役的日本医生和护士。日本战败投降后,他们自愿留在中国服务,转到我军医院。护士们为伤病员喂药喂饭,端屎端尿,热敷按摩,甚至陪他们聊天。有一天晚上,医院为一对日本医务人员举办婚礼。新娘在当天白天,还在病房里忙个不停,第二天又笑容满面地来到病房工作。邓元资将重返朝鲜战场时,这批日本医务人员也要回日本了。在联欢会上,日本姑娘们唱歌、跳舞,还有的诉说对中国的愧疚和依恋。邓元资也流下泪来,和平是多么可贵,异国的人民也可以是有情有义的朋友。多年后,他在《怀念日本医生护士》中写道:“疗伤依妙手,抚痛赖婵娟。玉帛干戈释,友情郭鲁传。”
1953 年11 月底,邓元资从朝鲜归来。在部队,他总结火箭炮兵团构建有线通讯
网的经验撰文发表在军内刊物上,并编写《团以下炮兵战地通讯》教材。1955
年,他转业回到湖南,在长沙市港水陆洲合署办公室工作,次年调长沙市粮食
采储公司,后又转长沙市粮油公司任工会主席。在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初,
他有过几次“下放”的经历:第一次是到零陵伍星岭林场,第二次是长沙郊区
综合农场,第三次是在边远的芷江农村。“劳动之余,我们有的写作歌曲,
有的编写剧本,有的排演节目……我们是一群热爱生活、热爱事业,也热爱共
产党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呵。”邓老说,年轻知识分子在艰苦的环境面前毫无怨
言,和农民一起泥里水里、黑天白夜拼命干。在综合农场,他创办学校,还组
织青年突击队,积极参加修建万亩鱼池工程,因此被评为劳动模范。后来在芷
江县委农村工作队,他被评为“五好队员”。在乡下,邓元资与当地农民结下
了深情厚谊。在零陵时,有一次,他一个人被派到20 多里外的一片荒山造林。
因为营养不足,劳累过度,他在挖树坑时晕倒。一位路过的山民,把邓元资扶
到他家中。“他给我熬稀饭,煎草药,腾出床铺让我过夜。”第二天,邓元资感
动地婉谢山民留下他休息的建议,又继续去完成栽树任务去了。离开林场和农
场几十年后,邓老还惦念着以前的乡亲,念叨着“那一些单身汉,都有了一个
幸福的家庭吗”“他们都不用一天两餐吃苞谷红薯了吧”……2014 年中秋节,邓
老携妻子、儿孙全家11 人,重返芷江大山深处看望乡亲,了却了长久的思念之
情。提起那些热情的乡民,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1956 年,邓元资与他心爱的姑娘——湘乡教师彭门楣组建了幸福家庭。在随后生活的低谷中,两人相依相扶,不离不弃,把二子一女抚养成人。在妻子眼中,邓元资是一个家庭责任感很强的人,“是好样的”。彭门楣工作忙,邓元资在农场劳动便把当时因病要长期打针的小儿子带在身边照顾。想念在北京上学的大儿子,他便坐罐子车颠簸几天几夜,去送孩子奶奶和母亲做的粽子。工作上,邓元资也是儿女的榜样。在转业后的几十年间多次在单位被为先进工作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他毅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放弃体制内编制职和粮食计划体制,带着7 名职工申请组建了本地首批自主经营的粮食企业。这支创业团队在商海短短三年为国家创造了逾百万元的利润。王志龙赞叹他是“局系统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改革开放的拼搏精神”。1992 年8 月,邓元资从长沙市粮油食品公司办公室主任岗位上光荣离休。1996 年,邓老先后走进长沙市老年大学和湖南省老干部大学,主修诗词。从此,他的晚年生活便浸润在平仄韵律之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在老年干部大学,他被选为班长、副班长,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在湖南省老干部诗词协会,他先后被推选为理事、副会长、顾问。身边有了志趣相投的诗友,邓老感觉“暖风吹得老来舒”。几十年来,与他唱和的诗友已有上百人,其中不乏史鹏、张会恩等大家。诗友李荣光曾赞他是“漫天炮火战壕眠”“胜利归来学种田”“诗品风标元白体,潇湘谁不敬高贤”。诗友杨德建评其诗:“怎一个‘情’字了得!读来读去,还是一个‘情’字。” 邓老谦称自己的诗“浅陋”,但也说:“我写的都是真情实感。积在我心中的感恩之情,会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 老兵的追悼献给了战友:“喀秋莎曲余音袅,血染沙场白骨多”“风餐露宿西天月,雪压冰封北国人”“上甘岭上几人回,幸存勇士半成灰”“飒爽英姿忆旧时,情同手足契如丝”“秣马弯弓日,长思患难情”…… 儿孙的孝心奉与父母、祖辈:“伤心又读陈情表,愧疚儿孙未报恩”“黄泉杳杳恩难报,愧悔当年反哺差”…… 丈夫的恩爱呈给伴侣:“身前身后无长物,相伴相知到白头”“生死长相许,终身未食言”…… 父亲的操心付与了子女:“愈老弥多心里事,思前想后为儿孙”“老爸再寄叮咛语,学海无涯不系舟”…… 对身边的亲人、朋友、恩师、邻居,他无不是“诗情抵万金”:“垂询微恙意,愧报感恩心”“如切如蹉频唱和,几番风雨总牵肠”“笔砚生涯苦亦甘,麓山春雨忆先贤”…… 种种深情的吟唱,都源自邓老一颗长怀感恩的心。这位谦卑的老党员,自称“拉犁人”,“不悔一生作马牛”。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沓书——20 多年来他亲手在电脑上整理编排的《拉犁吟草》《拉犁拾穗》等个人诗集,以及诗友合集《野草》等。老人的目光落在书上,纯净欣喜,这是真正的诗人才有的目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