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王志成:读任大力先生《秋枫集》

笔出心声
——
王志成
诗友任大力先生,年逾古稀,谦和儒雅。此前只知道他退休前是一家部属大企业的副译审,从事过精密机床科技情报翻译和外贸工作,但通过几次诗友聚会活动后,感到诗观契合,竟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欣闻大力先生要出本诗集,并且他很快发来了《秋枫集》的电子版,说是要请我写个序。虽则满足了我先睹为快的心愿,但写序一事,自觉不能一蹴而就。原因何在?盖因任兄这部诗集,内涵丰富,体裁齐备。全书共收入诗词379首,楹联10付。计有五绝49首,七绝124首。五律(含排律)74首,七律111首。五古1首,七古4首,词16首。初步拜读后,深感立意不凡,诗质厚重,思想性和艺术性兼融。为这样一部诗集写序,还真的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人费点功夫才行,但承蒙先生信任,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我一直认为,当今写旧体诗大体有几种类型:一是娱乐型,即自娱自乐,孤芳自赏。二是应酬型,热衷于酬唱应和。三是言志兼抒情型等。大力先生的作品究竟应归入哪类呢?我觉得自应归入第三类。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欣赏。
一、歌咏山川,放怀自然
大力先生笃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工作、学习和旅途中,感悟和讴歌大自然和祖国山川的壮丽秀美。他的这类诗作,不光涉及到本地的名胜古迹,而且也延伸到外省市,甚至国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山水的赞美,使他的诗作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如他写汉水源的这首诗:“拄杖行山野,寻踪汉水源。飞流一脉细,石径几盘旋。举目天河落,侧身空谷悬。唏嘘斯水去,荆楚路八千。”从源头的一脉涓涓细流到浩浩似天河从群山峡谷中冲出,直到荆楚汇入长江,绘声绘形地抒写了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发源地的奇险壮观。又如他写汉中名胜《登天台山》:“古寺幽林隐,青松峭壁悬。浮云空谷荡,迷雾翠峰旋。孤柱出突兀,峒穴藏奥玄。高寒夜来雨,乍暖日生烟。”天台道观名山的空灵、神秘、崔嵬、浩渺及物候气象被他描绘的淋漓尽致。再如他《咏汉江》中的“春雨催川绿,秋风染谷黄。山青水如练,帆白雁成行。”风格典雅,用词精准,动静结合,色彩鲜明,似有唐人风韵。还如写《竹》:“傲气存高节,洁身避凤池。不为摇曳草,直立起风时。”写《兰》:“君子远红尘,幽馨淡雅真。俗香焉可比,无欲自清纯。”皆个性鲜明,不同凡俗,笔下植物的君子风度令人肃然起敬!再如写异域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谁驱奇水下深渊,声震方圆巨浪掀?惊心最是中流处,动魄犹如梦幻间。”读后如临其境,直呼震撼。
二、吊古抚今,反思历史
发怀古之幽情,似乎是诗人的常态,但大力先生却在怀古中有探索,不人云亦云,往往能于其中出己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人受到启发。但却又不是简单地“翻案”,结论似在情理之中,但又往往出乎于习惯思维定式之外。如《褒姒舖遗址》:“远眺褒河美女乡,农家小镇本寻常。国亡休怪娥眉笑,最是荒唐数帝王!”一反“红颜误国”的老调,直击事物的本质。又如他咏《汉中钟楼》:“漫步钟楼不见楼,惟余遗址证春秋。当年多少荒唐事,化作烟云叹白头。”读后不由得令人沉思。汉中钟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三层砖木结构,通高20余米。1968年6月不幸毁于武斗,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之久矣,念此岂不“叹白头”?!当年,岂止仅是钟楼被毁,西汉三遗址之一的饮马池三台阁,也于1968年5月被毁于武斗炮火。再看看当今各地又热衷于仿古,重修古镇,真令人唏嘘!我听一位研究汉中文史的老友说,他已向有关方面提交了恢复重建钟楼的议案,其理由:一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性建筑,钟楼不能空有其名;二是也能警戒后人不忘这段荒唐历史,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此议善哉!但愿能实现。又如《故宫感怀》:“几访故宫今又访,红墙黄瓦透辉煌。昔时黔首崇龙凤,今日公民当自强。”寥寥四句,读来并不轻松。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起的百多年的历史风云来看,由黔首到现代公民,虽历经时空转换、朝代更替,称谓虽然变了,但仍需德赛二先生启蒙。又见《游元土城遗址有感》:“漫步土城遗址古,巍巍雕塑赞弯弓。铁蹄遍踏江南草,敢问谁家罪与功?!”不用言明,自蕴含了先生的历史观。杖履胜迹,激扬诗篇,处处凸显了他的睿智和独到眼光。渗透出浓浓的人文意绪。限于篇幅,更多佳句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赤子情怀,针砭世相。
《尚书・尧典》曰: “诗言志,歌永言。”,又《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当然,诗坛上除了言志说外,还有性灵说、抒情说等等。但我观大力先生诗作,并不仅仅只限于小众愉悦及自我抒情,即热衷于风花雪月,即兴应酬等,而是自觉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践行着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像用新韵写成的七律《京城房叹》:“京城林立起高楼,房价凌云超美欧。看涨贵人豪宅喜,望尘百姓陋室愁。摩天楼宇华灯亮,入地蜗居人气稠。夜览唐诗忆工部,安得广厦救房囚?”对京华天价房价,百姓蜗居,被迫为房奴的无奈发出了深沉的呼吁,大有与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样的情怀!这首诗情感真挚,叩问自然,我在想,大力先生孩子属北漂族,莫非他是有感而发?又如《失巢燕》:“残垣断壁夕阳斜,小院空余野菊花。黄犬已随主人去,晚归紫燕宿谁家?”拟人写法,借失巢燕之窘况,道出了拆迁户的酸楚。再看《国学热》:“惊看国学起狂飙,胜过当年跃进潮。日产诗词千万首,微刊林立帅旗飘。”自新时期传统文化复兴以来,特别是旧体诗词异军突起,放眼当今,可谓诗坛如云,公号如林。据媒体披露,全国日产诗词数万首,一日的产量竟超过了全唐诗存量。而这当中真正配称诗人的又有多少?留下的精品又有几何?有感于此,笔者也不揣浅陋,狗尾续貂,贴出旧作一首,以表同感:“一从新纪振骚坛,迈宋超唐卷巨澜。老调重弹耽古味,今声劲鼓醉甜丹。风花雪月皆高手。春夏秋冬尽绮纨。敢问百年诗坫后,苍生燕舞可齐观?”尤为触目的是这首《过信访大厅》:“常年空寂少群聚,鼎沸人声新岁前。求助多为返乡者,伤心催讨打工钱。”年关讨工钱,妻儿望眼穿,如一幅速写,令人过目不忘。“习文不为稻粱谋,笔出心声写自由。仄平本是雕虫技,曲直方为载道舟。”这首《夜吟》,我认为当可视作他写诗为文的宗旨和价值取向,其担当和情怀清晰可见。
除此而外,大力先生的楹联也写的工稳大气。如为陕西驻京办征联撰写的这副:“云横秦岭分南北;月照汉江异古今。”为拜将坛撰联:“一方热土开天汉;四海英雄灭暴秦。”都切题且境,颇有特色。他的词也写的清丽婉转,流畅自然。如这首《水调歌头. 江边雪景》:“天帝欲飞雪,夜半起风寒。不知窗外花草,能耐几波残?冰水悄然回暖,翠柳争抽嫩绿,红萼露娇颜。自忖残冬去,从此是春天!    五更尽,天破晓,步江边:漫天大雪,兀自一夜覆田园。山黛云遮疏影,水碧鱼游浅底,远渚鸟悠闲。更喜游人早,留影雪梅前。”宛如一副水墨画。
总之,读后整体感觉大力先生的诗作有思想,有情趣,更有厚度。从他的诗词中,能读出爱憎,感悟出情怀,给人以升华,启慧和愉悦,因而也耐读。只是我不解,他一个从事科技情报翻译和外贸工作的老先生,怎么会对旧体诗词结缘,且取得了不凡的成绩?须知,相对于当今其它文学种类和体裁,古典诗词创作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领域。这不仅因为旧体诗词写作需要高超的技巧、深度的功力,还需要有古典诗歌、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等广博知识。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通过浏览资料和先生数度交谈,方知这一切并非偶然。大力先生的祖父任霈枝老先生精通诗赋,民国12年(1923年)他曾在陕西省略阳县任过厘金局长,期间目睹劳苦大众历尽劫难,民不聊生,有感而托古言志,书写了《济世良方》等一些诗文,勒石于陕南名胜略阳灵岩寺,至今尚存。大力先生的父亲历尽沧桑,也做过中学教师,其家学渊源自有耳濡目染作用。但这些,我认为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还是其自身因素。即自身体现的的执着、坚韧和刻苦的精神。大力先生经历过饥饿年代和十年动乱,属于老三届,插过队,修过阳安铁路和水利工程,招工后,做过仓库搬运工、库管员,多年的底层磨炼,使他对社会、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的体验和关切并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改革开放给被动乱年代耽误了的一代有志青年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先生在工作之余,刻苦自学外语,较熟练地掌握了两门外语,八十年代初就破格调到机床研究所,从事技术情报收集分析和专业翻译多年,后又从事进出口外贸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外,尚在中省各级公开杂志上发表过大量技术、科普译文和一些文学译文,九十年代中期被破格授予副译审高级职称。大力先生由于“文革”中断学业,只有初中文凭,但八十年代,他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文凭,从而也为其退休后的旧体诗创作打下了基础。作为进厂时没有任何后台和背景,且只有初中文凭的搬运工,到成长为从事翻译,技术情报和外贸的专业人士,不就是靠他这股锲而不舍的苦学精神吗?至于退休后写旧体诗,他更是发扬了这种钻研精神,虽然是老而学诗,且不到十年时间,但他有自考中文专业毕业的基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退休后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心无旁骛地向旧体诗坛的高峰攀登。不长时间,大力先生不仅掌握了平仄、押韵、对仗及律绝、填词各种格律体裁知识和句式写法,能运用平水韵和新韵进行创作,还能熟练地运用格律诗独有的拗救手法。暮岁学诗,能达此化境,运用之妙,实属不易。尤为可贵的是,他写诗力求精品,不滥竽充数,如这首《酿诗》就是他创作态度严谨的真实写照:“酿诗如孕子,甘苦寸心知。搔首凝空久,冥思闭目痴。情催融墨急,律遏落毫迟。美丑任评点,端详自悯之。”首句“酿诗如孕子”,就表明了写诗在他心中的分量。孕子者,十月怀胎也,可见一首诗在他脑中酝酿多久。颔联“搔首凝空久,冥思闭目痴”,贾岛的推敲,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都能从这句里中找到影子。他那句“无意涂鸦愧不才,朝花夕拾细修裁。”既是自谦,也可从中看出其坚持不懈对作品精雕细琢的追求。在诗词学会平时的征诗活动中,我也时见他对已发作品撤回再次修改微调,直到他感到满意为止的情况。这在别的诗友认为韵律和诗句无大的瑕疵,基本可以了时,他却还要反复打磨,力求精品。随着岁月的推移,通过和大力先生的深层交往,我知道这并非只属于对技巧的追求,而是他的人生历练、生活际遇的沉淀和结晶,更是他为人做事的秉性和风格使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正是他的这些丰富经历,才铸就了他笔下诗词的厚重、深邃,给人以警策、回味的美感。
最后,还是用大力先生的一首《望夕阳》作这篇序文的结语:“独上高台望夕阳,飞霞流彩壮秋光。人生岁暮当如是,不负青春意气扬!”祝大力先生形神两健,高扬吟鞭,在诗词创作中取得更大成绩,让诗词伴着桑榆人生,飞霞流彩壮秋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