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帖子
- 4334
- 精华
- 0
- 积分
- 100
- 威望
- 100 点
- 金钱
- 50 枚
- 魅力
- 0 值
- 鲜花
- 5 朵
- 鸡蛋
- 0 个
- 阅读权限
- 255
- 在线时间
- 49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6-16
- 最后登录
- 2024-11-17
|
1#
发表于 2020-12-2 14:53
| 只看该作者
王志成 敢有歌吟动地哀
敢有歌吟动地哀——简评《青春血泪祭》《凹凸斋闲笔》两书
文 王志成
庚子初冬,我有幸得到两位朋友的赠书,这两位朋友都名不见经传,先前也并不认识。但读完这两本书后,却不由得都对二位刮目相看,乃至肃然起敬起来。第一本书名为《青春血泪祭》,该书最大的特点是亲历性。作者王杰仁,生于1946年,河南扶沟人氏。解放后因其家庭被定为地主成份,从此厄运加身,在痛苦、羞辱与歧视中读完小学,11岁开始参加生产队重体力劳动。17岁时与同学订婚,社教运动时,“社教工作组”强迫退婚,原因是门不当,户不对(女方是贫农成份,共青团员)作者不堪羞辱奋而出走新疆。之后十多年伴随恐怖与饥寒,死亡与侮辱,浪迹天涯直至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后多次被收容,并被以“偷越国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文革后期在大西北边陲落户当农民,改革开放初期进城务工,并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将两个女儿培育成钢琴艺术人才,现分别在乌鲁木齐和北京发展。姐妹俩给父母在北京购买高层公寓一套,以享天伦之乐。王老先生可谓苦尽甘来。尽管他饱受磨难,但却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以小学学历,将他亲历、亲见、亲闻的事例,半生屈辱、辛酸、痛苦的悲惨经历,写成了这部近20万字的自传体书,以昭真相于后世,寄希望于未来!
第二部书名叫《凹凸斋闲笔》,也是笔者本篇须着重阐述的。作者何希明,生于1947年,四川盐亭人。老三届未上成高中,回乡十年劳动,因父辈当过旧政权乡村小吏,按作者的话说他自然也就成了异己分子。1977年冬考学出来,先后教书,进城当记者,到县委当秘书,任乡党委书记,后直到从县史志办主任岗位上退休。观其经历,大都与文字有关。他这本书,先不说内容,仅从书名来看,细心的读者一定就会感到里面大有深意:凹凸,乃不平之意也!闲笔,乃作者自谦,其实你读罢此书,才深觉闲笔不闲也!那么,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都写了些什么内容?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该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全书分刍荛篇和志述篇两部分。前者是随笔、评论或人生经验之谈一类的文章,比如《为文十害》《不能叫封建社会背黑锅》《浅说“劣胜优汰现象”》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光为了写《不能叫封建社会背黑锅》这篇文章,就参阅了11部书稿。从2018 年 10 月 8 日至 18 日初稿,到2020 年 4 月 16 日历经五次修改 。作者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指出不能把治国理政中的各种失误统统归咎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余毒影响,而为个人的责任开脱。读后令人信服,促人反思。这部分虽只有十三篇。但由于具有文史哲功底,因而具有一定的思辨、启发性。
占该书篇幅最多的还是志述篇,作者通过380多个独立成篇的事件人物故事,真实地记录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前,普通人特别是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欢离合、坎坷磨难的生活,其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生态和世相,远比想象的更丰富,更复杂,在这里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黑暗与光明,正义与肮脏昭然若揭。掩卷不由得令人叹息而沉思 。如为了入团不惜诬告父亲强奸自己的《苏美女的入团梦》;为了入伍《打死父亲才当兵》;为了分胜利果实从《劳动者中找地主》;寒冬腊月,地主身染风寒但被人拉来用风车对着吹,最后命丧黄泉的《风车的第二种用途》;一旦成为地主,眼睁睁看着自己幼小的女儿任凭几个人猥亵以致又哭又叫,却不敢吭一声的《地主家的女性厄运》;身为地主子女,没有提意见,仍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哑巴右派》;读过书,肚子里墨水多点被同僚嫉妒生恨, 虽为区长但入不了党,最后撤职遣返原籍被戴上地主帽子的《区长也成阶下囚》;前几天还被领导大会表扬向党讲真话,一夜之间就被撤职降薪的《我这右派没帽戴》;饥饿难耐时《偷红苕的秃子被打死了》;身为生产队长因说了句“这肚子饿很了,挑粪才恼火呀” 的《有个生产队长被斗死了》;参加过远征军赴印缅抗日回乡种地时使用锄头,被人污为上面的“除头”二字是他写的,而被无限上纲以“恶毒攻击罪”而蒙冤入狱的《横祸飞来》;不爱说话,被人称为“默默神”,但因解放前担任过校长而不堪忍受造反派侮辱投井自尽的《任努翔老师的逸闻点滴》;被大人以糖果引诱教唆书写反标,九岁孩童被挂上 “现行反革命分子”牌子的《妇孺两个反革命》;九岁小孩扯了集体两窝花生,其父被打得鼻孔出血的《侄媳打叔父》;回乡探望母亲被批斗不得归,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女不治身亡,被整 22 年的《才女于在碧》;战功累累的乡卫生院院长听到群众反映教训了当权者几句,却被孙子辈的支部书记怀恨控告,继而撤职戴上右派分子,并被判刑 3 年受尽折磨的《功臣一句话,含冤二十年》;自家粮食存放在家里,却眼睁睁看着家人一个又一个饿死而不敢动的《粮食柜旁有三殍》;地主富农占全村总户数 12%的《五里村土改追忆》;全大队六个生产队不足 600 人,却被揪出12个反革命分子,其中判处死刑 1 人,无期徒刑 1 人,被逼自杀2人的《疲劳进步村》等。
以上所列,限于篇幅,仅为举例而已。实际书中内容更为丰富和触目惊心。
表面上看,《凹凸斋闲笔》中既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非鸿篇巨制、谠论宏文,所写不过是平民百姓的离奇孤立个案,但综合起来看,书中的每一篇又都关系平民百姓的生离死别、生存境况,用原生态的笔墨, 真实地还原了所谓“前三十年”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现实中,大人物、身份显赫的人,平反后一般都有专门班子或文人撰写其生平经历和被冤屈情况,自有人替他们发声。何先生痛感唯独农村普通地主、村民这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人,被打死了,侮辱了,谁写?难见有人替他们呻吟、呐喊。于是乎,先生抱着决心做些有益苍生之事, “写几句真话留给子孙,方能问心无愧。不然就愧为前辈枉为前辈也耻为前辈”的初衷,毅然不辞艰辛,自寻案苦,钩沉发微,还原历史真相,功莫大焉!
需特别指出的是,作者是位长期植根于生活底层,与黎民百姓同呼吸、共患难的 资深记者,同时又是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草根”学者。其选注的 115 万字的《中国历代讽喻诗歌选》,真实地彰显了他“长太息 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按他自述:“我有十五年的记者生涯,深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一切文体的生命。奉此圭臬,以杜不实之言,以绝不经之谈。故本书所言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依据,决心使全书每一页都不至成为废纸。书中好些篇什,从采访、写作、修改、校对到审定,几乎每一个环节我都抑制不住情绪,每个字都是泪水浸泡出来的。”
这两部作品我认为应该被更多的人阅读,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如果说前者是一部个人亲历况味的自传,那么,后者则是一部艰辛坎坷的众生群像。青年一代阅读后当应知道祖国前行步伐的曲折复杂,知道前辈的境遇和所受的磨难,也更该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去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遗憾的是,他视真实为生命,呕心沥血写就的这部著作至今未能公开出版。据作者讲,他曾联系过十多家出版社,没有一家敢于或愿与出版,无奈,只好出高价给一家小作坊,才使得该书得以面世。不过,我道何先生大可不必自卑。是好书自会经得起岁月淘洗而留传下来,而印制精美的文化垃圾也终会被历史所湮没,规律如此,任何权威、权贵都无可奈何。相信读者自会品鉴判断。其实,这种现象说来也并不奇怪,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版发行业似乎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理工医农、经管政法、文学等社科书籍自不消说,类似各类回忆录、地方志、自传等书籍也如汗毛充栋。至于歌功颂德的、诗词歌赋类、闲情逸致集等更是不胜枚举。就书籍出版立项来看,既有主流出版渠道发行,也有官方重点资助出版,还有行业赞助支持等等。但像上述两本书,恐怕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写这类书,在一般人看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既无稿费,有时还要承受莫须有的压力。但恰恰正是这类具有资政、警示后人的书,才显得弥足珍贵。因为那一页虽然翻过,但却离我们并不遥远。感谢并钦佩王杰仁、何希明先生的坚忍、勇气、智慧,和对人性、对生活、对历史、对现实充满硬汉气概的剖析,伤口虽然很痛,再回过去揭开看清楚讲明白,这其实并不容易,但意义重大而深远。过去的那段历史虽一去而不复返,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感谢两位先生记录下了这沉痛的一页,这一段历史应该被铭记,在这场浩劫中含冤而去的灵魂本应得到告慰。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8月23日向第二十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发表的贺信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文天祥《正气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代有秉笔直书之士,两位先生当可欣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法治社会进程中,你们的心血作为涓涓细流将会融汇其中,你们的辛勤著述自有其历史价值存在!
2020.12.1 于汉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