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明月诗词集《侧耳千年画外音》序言:诗的心灵史 作者 五指山人
序言 诗的心灵史
五指山人
明月兄连续发来多年悉心创作的旧体诗词一千六百余首(写这篇序言时,手边仅有400余首,内容主要是灾后重建、上山下乡、从教生涯等,所以拙作大概只能主要就这部分诗稿说三道四。只要抛砖引玉能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这篇小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是必须在前面就交代清楚的,还望诸君理解。好在文本就摆在面前,不妨拭目以待),嘱我写点批评文字。几十年的朋友了,那就当仁不让。此前吟诵过一部分,今日完整读来,感概系之,古人云“诗无达诂”,好在都是同时代人,阅读障碍不多。以下心得,就正于方家.
总的说来,明月兄的这部集子,整体水平不低,没有所谓老干体的正襟危坐,没有忸怩矫情的“文人”风月,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故弄玄虚,只有对古典诗词抒写的艺术追求和从少年时代到曲未终人未散之五十来年的真情实感,是诗意的情怀,诗意的眼神,诗意的节奏,诗意的字词句篇。是一种鲜活灵动、自然流畅、令人舒适惬意的诗意表达。
西人云,相比历史和宗教,诗歌更接近于哲学,诗歌与哲学是近邻。信哉斯言!从明月兄的这些诗词中,可以窥见一部中国当代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从而折射出人生真谛,相信自有其存世价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这样便能达到“语语都在目前”,使人透过语言形式而沉浸于诗歌的艺术境界之中。反之,如果语言有“娇柔妆束之态”,就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所以叫做“隔”,反之叫“不隔”。兄之诗词,皆为“情语”与“不隔”者也,立足于真,歌颂于善,表达于美,几乎每首都可圈可点,可议论,可见仁见智,相信会有更多知音。
周啸天先生曾说:“用古典诗词写当代经验其实很难,需要合乎旧体诗词的游戏规则。”的确如此。明月兄将其大作按不同时期和体裁分为六辑,自有其考量。而每辑取其中之精妙一句为题顿显诗意盎然。如“青春岁月忍涂鸦”,“雁燕声声并向飞”,“弦歌不复忆当年”等,极富联想,真是人生哲学的诗意概括。内容跨越了“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第一辑为广元、青川特大灾难及重建新貌之咏叹,开篇一词一诗,极写广元之美,先声夺人,为全集奠定基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中规中矩;只需注意关键词 “空满银钩”,沈义甫《乐府指谜》云:“又咏书,如曰“银钩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说书字。”明此,则全篇主旨豁然开朗:紧扣“诗词楹联”,期望多出佳作。这正是词家的基本功之一,要把质实、宏大的语词换成秾丽、纤微的语词,以符合词的体性(徐晋如)。而诗则不落常套,首联突兀而起,引领中二联,古今高下远近动静对称,尾联转、合,辞断意连(特大灾难及重建新貌将在后文述及)。几组关于阴平山、白龙湖、剑门关、今日山区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诗意描摹、抒怀,特点鲜明,令人感悟多多。第三辑第四辑分量亦重,为少小离家上山下乡及以后、第五辑第六辑为大学生活及以后,含对一些历史人物、花木禽蓄等的吟咏。第二辑为旅行咏叹。第七辑为一百多个真实个体人物或小集体画像。沧海桑田,恍若隔世,是一部独具历史风味和艺术特色的诗集。我的感概按内容,随着作者的心灵的跳动,丰富的阅历,昔往今来的难忘岁月,分为吟事与歌人两段,以吟事为主,歌人次之。其中有诗之三味的品鉴,有设身处地的揣摩,有对彼人彼事的感悟,愿与兄共享。
一
兄之吟事,是历史的镜子,是心灵对现实的提炼、思考和折射,是诗意的吟咏,有感而发,拿捏得当,不因事错而避之,亦不因事好而狂之。兄之求学时代及上山下乡,均遭遇左风肆虐,此类题材,小说、散文和电影均有30多年来由浅入深的记录和控诉,回忆录如韦君宜的《思痛录》,杨绛的《干校六记》;莫言、余华等的小说;电影《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牧马人》、《归来》等等,旧体诗当以聂绀弩影响最大,甚至引来胡乔木主动为之作序。邵燕祥说:“聂绀弩格律诗的贡献,就在于旷士情怀,造化为师,不是俯首低檐,而是排闼出入,潇洒激昂,触处成诗,语语创新。”如我们读到“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锥心改造难”,“丈夫白死花岗石,天下苍生风马牛”,“青眼高歌望吾子,红心大干管他妈”,等等,虽不无嘲谑,但决无粗鄙之感,而是质朴沉郁。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被彻底扭曲了的灵魂,是荒谬年代这被扭曲了的灵魂的的一次婉曲的释放。
明月兄之诗作,也有聂诗之同一传统的影响,同时不乏从诗经以来,陶渊明、杜甫、李商隐、白居易、李清照等等古典雅正之美的熏陶。国家不幸诗家幸,且让我等沿着作者的生活轨迹加以品味。
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原因不被正规高中录取:“台中高挂拒招牌,小路西边职教来”,然后十多岁的中学生被迫上山下乡,有无奈,也有憧憬:“光荣父母皆憔悴,滚滚车尘巻泪花。回首梓州心已远,甘南川北是新家。”(《车行》)“明日始开新岁月,锄头铁铲造农田。”(《乍到》)谁知这一去,竟是八、九年,所以后来有一首五绝与一首七绝与之相呼应:“别时霜冻路,折返艳阳天。有道真如此,何须隔八年?”(《故里》)“万卷诗书万里游,少年心事满神州。勤工俭学栽瓜菜,插队上山修地球。”(《上山下乡感怀》)
“寒露为霜别梓州,送者愁流,行者神游,少年心事罔谈忧。车也啾啾,风也飕飕”(《一剪梅·少年心事罔谈忧》)。“ 少时借胆走江湖,半套衣装百本书”(本诗用韵为孤雁出群格),物质虽然匮乏,但精神不能空虚。尽管不谙世事,还是怀揣梦想,远走他乡。“泥浆汗水共霑衣,三月耕田夕照归。叶落风吹肩上挂,当年正是纸鸢飞。”从求学少年到新农民,无疑将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一年后返家路过绵阳,被一女同学认出:“绵州口罩掩嵯峨,有女呼名雅似歌。一饭丹青铭座右,何如此地别荆轲”。口罩挡不住同学的眼光,少男少女的纯真友谊感人至深。正因此,少年一去,不成功便成仁,决绝之情油然而生,令人动容。同题材的另一首绝句则歌颂了陌生人慷慨救急的义举,再现了源远流长的江湖恩事。
八年多知青生涯,命运多舛,旅途不顺,这首绝句似有所指:“江油平武多投宿,徒步爬车几去来。且问东流西走水,能为过客洗尘埃?”
四个同班同学一道赴青川,如今存者仅半:“踢球候补呼蒲二,插队同窗有另三。岂料绍鹏终不起,原来罗向竟无残”,“少年负气走沧桑,看号擒熊举木方。北上南行春去也,空余罗向忆蒲杨”。不乏对同窗奋力劳作的精彩描写:“一片蓝光出布巾,木花轻巧垒芳尘。看君解锯如波走,曾是球场胜负人。”此处解读若改。抽出锋利的大锯,两人配合默契,一拉一放,行云流水般优美,树屑纷纷飘下,大树被一片片整齐解开。而拉锯者之一,系作者同学,当年全国足球之乡的县少年队选手之一。后来人生活在电锯时代,信息时代,很难体会,感谢作者用诗的语言使其艺术地再现。
插队小组六人逝世一人,作者深情回忆:“不忘操锅同室处,惜君从此远诗文。”“今日竿回君独殁,水中鲤鲫可悠游?”
上山下乡,是主要内容之一。刀耕火种下的大寨式劳作,凭工分分口粮的清贫生活,是每个知青都必须适应并置身其中的庄严规定动作。“吃饭原来第一尊,刀耕火种是生存。”
“跌落桃花却断源,六人小组柴米盐。原来户口紧箍咒,魔法缠身苦与甜?”“单灶单锅六张嘴,九年从此变春蚕”。从城市到农村,看似简单,但在户口制度森严的岁月,无异于天壤之别,为不谙世事的学生娃始料之不及,这是那个年代过来者的人生痛苦的第一课。
“火种刀耕岂有头,灯盏无油,荒岭为楼,棉衣去里夏穿绸。话煮王侯,梦断苏修。”这是《一剪梅·少年心事罔谈忧》的下片,六句六层意思:刀火耕,灯无油,岭为楼,冬夏衣,话王侯、骂苏修。镜头不断切换,季节时空昼夜声音色彩纷至沓来,充分调动了诗词的各种表现手段,真实艺术地传达了极强的时代感和个体存在,与上片初入社会、懵懵懂懂形成巨大落差。特别是“棉衣去里夏穿绸”一句,冬天的棉衣,夏天把里面的填充物取下成为单衣,权当绸缎来穿。凄苦戏谑之情栩栩如生。《老知青》组诗中的一首绝句则互为补充:“冷暖青春各自操,风吹雨打炼皮毛。浑然不觉夏将至,只敞棉衣作薄袍。”这个“操”字应以四川话理解,更惟妙惟肖,“混”下去,中性意义为学习、实践、谋生。
《薅草》:“一把锄头山上舞,几行玉米摇摆中。新苗多少连根去,领导挥旗继续冲”,电影画面美。器物一把对几行,新苗被误铲对领导命令继续革命,以此讽刺当年荒唐的斗争哲学。锄头舞,摇摆,挥旗,极形象。劳动节奏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以及“记得当年锣鼓草,单衣汗水紧相缠。枝条灼灼皮肤刺,红字青春最可怜。”(《重返当年插队处》),言青春年少,汗流浃背、手脸被玉米叶割出道道红印后更显体形优美,真荒唐岁月之靓丽风景。此处的“可怜”为可爱也。
《农忙其一》“插遍秧苗除玉米,晴穿羊袄雨披棕。声声杜宇催人急,何日群山尽绿绒?”农事匆忙,无暇顾及美景。山区寒多暖少,气象变化万千,温差大,农夫形象呼之欲出。另二首亦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经得住反复玩味:“向阳坡地种新茶,热汗浇开发嫩芽。我与清泉等滋味,春风却送野香花。”“开荒数日战山梁,皂角尖尖有闷香。最爱阳光流涧水,午休洗我汗衣裳。”以及“百里无人年月自,何需满岭桂花香?”“青山也染春颜色,故里何须只一方?”亦然。《老知青》“锄头火把水云间,一路鲜花上下山。春种秋收无暇赏,朝霞落日自斑斓。”《春日送肥》异曲同工:“腾腾牛粪背山洼,肩重腰轻脚破疤。只顾藤条连断履,无心满眼杜鹃花。”“肩重腰轻脚破疤”、“只顾藤条连断履”非常生动传神,以诗的特殊的精炼语言交代了因果关系,颇得绝句承、转之妙。《长年学大寨无心春花秋月赋七绝记之》等亦然。
《冬日拾柴》:“巴山千里雪添寒,脚趾伸头底洞穿。一捆枯枝多滚拽,谁家远处起炊烟?” 电影镜头蒙太奇,由远及近,由此及彼。大特写脚趾外露鞋底洞穿,冰雪、路滑、柴重,贫寒苦斗之知青形象呼之欲出。同时与远处别人家的炊烟冷暖对比。动作场面一气呵成。诗中有画。
《砍火地》:“烧山播种满沟红,牛顿苏辛黑脸翁。香草美人宣室贾,空怀激烈灰烬中”,古今中外齐集笔底。有山地、火光、色彩、声音、人物。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香草美人喻忠臣。言上山下乡不得志也,扭曲的时代画面宛如昨日,颇有容量重量。
兄另有同内容之词《鹧鸪天·烧山种玉米》:“男女包公放火烧,藤花草树瞬间焦。黑烟滚滚追黄兔,翠鸟声声哭老巢。 时日去,梦魂销,诗书画页满天飘,荷锄送粪山歌亮,才学红颜皆可抛。”表现方式各有不同而相得益彰。一焦一飘,用字极为传神。
【难得的是,若干年后,作者对这种原始野蛮劳动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少小常听山有虎,如今百里大虫糜。雄风只在书中见,却又家家挂兽皮。”(《乍到》)“千年野岭惊见人,鹿躲熊奔恨恶邻。火种刀耕蚕食远,何时禽兽自由身? ”(《知青农场》;“狂风骤雨卷连环,洗尽地皮岩有斑。一半村民山顶哭,毁家泥石满河湾。”(《连日暴雨》);“旧梦曾寻玉坝村,开山石料满田园。香樟树尽成追忆,何处芬芳贡米门?”(《重返当年插队处▪其三》):应该是天人合一:“青山绿水本如归,果熟笋鲜鱼鸭肥。不与苍天比高下,情随四季岂能违?”(《山居 之二》);“猎枪一管狗三条,左手摇船右放貂。夏打鹿鸡冬撵兔,幽幽冷水好鱼膘。”(《山民》)】
而短短一首《一叶落·出工归来》,写尽超负荷劳作后的苦中作乐:“摆水浒,思盘古,树根火烤马铃薯。半耙半硬间,和衣听酣吐。听酣吐,嘴角焦皮苦”,颇有生活情趣。
《夜割冷水稻》:“拌桶西沉月,秋霜冬至雪。腹空鲜笋填,脚烂膏皮贴”,两两相对的一首古绝,其功力不可小觑,20个字画出一幅落后山乡艰辛生存的生动鲜活的特写图景。为了与“西沉”相对,作者以“冬至”之东协东西之东。五绝之古、朴尽在其中。对绝句之研究可见一斑。
《釆天麻不遇》从另个罕有人涉足的独特亲历入笔,为知青生涯的另类猎奇。翻山越岭,吊绳探洞,却惊见妖冶的罂粟花,“缒穴香罂粟,群蜂舞正仪。良材难访问,野艳空惊奇”,原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是鸦片的世外桃源。尽管困顿潦倒,作者仍不敢造次,“十日粮何在,三餐毒敢支?深山花似海,挥手各离离。”蜂飞蝶舞,知青良知尚存,在诱惑面前未轻举妄动。揽胜观奇后乖乖离开。与此遥相呼应而有异趣的则是一首《远望麻风点》:“篱笆隔断云中路,火种沿边几座山?狗叫鸡鸣人不识,无仇无怨有余闲。”川北山区在那些年里,划出部分区块,设立了麻风院麻风点,给予特殊政策。作者在好奇中可能还有那么一点儿羡慕。
《冬日烧炭》,好像进入了时光隧道,“长歌卖炭翁,四野雪朦胧。挥汗单衣破,青杠火正红。”从白居易、张思德到当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劳作方式如此一致而且诗情不断。
而《老艾牵线平武县水田乡寻亲无果》是一个难得见到的相亲轶事,真实地记录了昔日男大当婚之不易。尽管“一颦一笑总关情,幽水高山抱玉莹”,女貌郎才,看似美满姻缘,但山区农民的直觉很准确,婉言谢绝,淳朴的山民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腹有诗书天地外”,所以“可怜二八捧香羹”后无功而返,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悲剧。姑娘的倩影和佳肴美味却永留心间。
《老知青》中,也不可避免地对男女知青之间的正常发生的纯真的情愫有所涉及。“也曾山里折花枝,共把锄头漱玉词。且借屋前东去水,送还昔日两相思。”当然,如李清照所咏,这都不过是“凄凄惨惨戚戚”、“人比黄花瘦”的虚幻的一场场风花雪月而已。事隔多年之后,作者在重返当年插队处时,还对此作过深情的回顾和审视。
更有意义的是,作者在《知青农场》中对类似严峻的青春问题也没有回避,而是勇于直面,真实地再现了山上青年们清心寡欲的自我克制:“一座茅棚男隔女,战天斗地自风雷。春心荡漾他人事,冷月无声梦敢来?”(《禁欲》)“相对无言貌似呆,路人男女各成堆。单身尚且难为継,月下花前敢有追?”(《其二》)从青春期反常心理这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封闭严酷的生存状况。
《破庐修书》是一封迟来的真实家信:“雨打芭蕉屋内流,盆盆罐罐尽丰收。蓑衣头顶回家信,只报平安不报忧。”我注意到,在《知青农场》及其他篇什中,关于盼家信、写家信的内容还有各种表现,均新意迭出引人入胜。如《山中有感其二》“越岭寻清水,溪中见雅鱼。白头忧黑发,游子盼家书”。由鱼想到了鱼书。作者有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今对家书的珍视一脉相承。《思乡》:“三九冰加雪,春来冷更添。家书何日达?思念挂山尖。”《南乡子 ·赶集路上》:“一月未收家长信,呆呆,月挂西山苦苦猜”,“破衫披断履,乡思更拳拳。家信不言苦,双亲治失眠。”《知青农场》则从众人期盼、等待、迎接赶集上山的人携回家书的角度加以体现:“背筐木棍路难行,月黑风高蟋蟀鸣。儿女家书期盼苦,悬岩九曲众人迎。”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兄之大作,风土人情地方特色十分鲜明。如抒写当年栖居之所:
“峻岭鲜薇菜,荒坡野牡丹。”
“高山矮树鸟搜寻,泉水幽幽润古今。”
“山居半掩草攀爬,石乱青江少浪花。”
“野岭斜阳好采薇, 当年土屋马蜂飞。”
“林鸟归山急,溪流恋故居。曲终人未散,木桶送肥鱼。”
“悬崖挂白云,草树两难分。地僻鹰飞近,山高鹿访勤。”
“木房两进隔三间,打洞燃灯照女男。”
“玉米丰收红一片,家家挂得满堂金。”
“深山叶落寒霜早,晶白层层染翠微。柿子枝头红一片,引来麻雀几群飞。”
写山区大旱:“不雨溪流浊,蝉鸣数只单。秃山连月烤,青色百天干。细细瓜苗脆,蔫蔫黍秆残。众心皆炽烈,直眼扯云端。”
写深山掏鸟蛋:“谷空星耀眼,林密叶撩人。欲摸山鸡蛋,藤条反缚身。”
写山区溜索:“大鹏小鸟家可归,人挂空中草木稀。绝壁河湾晴雨路,一条溜索两山飞。”
写山区主粮玉米(又称苞米,包谷,玉蜀黍)的吃法及收割后的保管方式:“灿灿金银饭,绵绵老搅团。炒烧皆美食,悬吊换心安”。
写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北薅草锣鼓:“土布包长发,敲锣吼草歌”及类似劳作:“栽秧头甩水,培土尾敲锣”,“九年拌桶砍刀锄,杂面珍珍破草庐”。山区独特风貌扑面而来。
写山区玉米成熟前后,为防禽兽糟踏而搭草棚守护:“长坡十里篝火明,一顶茅棚盖雨晴。鹿兔熊猪林穴望,山歌撩拨听声声。”
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区县级剧团的尴尬:“非大非洋非草台,十年粉墨锣鼓催。”
写砍树伐木:“坎坎伐檀关虎岭,脚踩肩扛头也顶”;独行山路:“倒刺且挪开,挥棒长虫不敢来”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写卖柴谋生:“茫茫山地雪,独自砍林涛。斧落青杠脆,柴新背架高。上坡肩坠石,下坎脚撑篙。日暮来人问,百斤钱八毛。”一个“砍”字,颇有唐吉可德大战风车之无奈与坚韧。一个“脆”字,抓住了川北山区烧柴烧炭种木耳的上等树料青杠树的特点。“上坡肩坠石,下坎脚撑篙”,用“比”的方法,准确、精炼、传神,刻画了山区农民用背架负重上下坡的感觉和形象。而“日暮来人问,百斤钱八毛”,一方面写出了当年卖柴之艰辛,等待到晚上,好不容易终于有一个人过来讲价,成交与否留给读者想象;另一方面,忠实纪录了当年上等青杠烧柴的市价:一百斤八毛钱。
据我所知,当年大多知青,农耕生活都在五六年左右,相当部分在十年上下,内心的挣扎和苦闷可想而知。兄之诗作,也勇于直面。
“挖地烧荒馍就水,青春岁月忍涂鸦?”当年无人能够作答。
“有幸桃花尝硕果,无缘朽竹裂哀音”,悲欢离合,非个人因素可以左右。
“布履稀汤锣鼓草,猴年马月肥瘦猪”,干净利落,纯正幽默溶于一体。
“百里山乡尽彩霞,南瓜豆角吐新芽。春风不识谁贫富,又送芬芳到我家”,以优美的描写抒发了艰苦年代知青们的乐观情怀。
“长歌当哭山河应,炒肉烧汤暂忘忧”,“还肩柴菜高声卖,汗水秋霜尽染衣”,“一饭难求窜北疆,办班清队也张狂”,“江油平武多投宿,徒步爬车几去来”,“青春苦涩踩风波,几度相逢感概多”,“梅开听雪,花乱伤春,动残体,谁扣柴门?青川远路,山鬼容人,惜杨生丧,蒲生去,二生存”,“梦断吟名著,粮无恨大锅。悲欢牛得草,冷暖马凡陀”;“壮志烧荒野,青春挤小河。吟完鸭子咏天鹅,诗赋千年犹比汗珠多”,如泣如诉的描摹,俯拾即是。画龙点睛,出神入化。
《诉衷情·上山下乡感怀》:“荷锄持斧砍担提,老茧破新皮。无心春花秋月,破履走东西。 青笋滴,野葱齐,火苗低。且加陈饭,犹熟犹生,暂暖肠饥。”老词牌翻出了新意境。
《探亲礼品》则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公粮灿烂表忠心,木耳玲珑送驻军。唯有核桃能内购,赊回半袋几家分。”
《天仙子·在唐家河砍“车立轴”有感》则有全景式的吟唱:“坎坎伐檀关虎岭,脚踩肩扛头也顶。何须教育再回炉?人已醒,休观景,命里早分优劣等。 大树将倾防陷阱,苦斗八年心未冷。只求头领不裁员,若有幸,钱多挣,烧酒一杯浇地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当读到《老知青》中因迟迟不能返城的无声动作时,我已是泪流满面:“土酒飘香慢火煨,顶岗同伴返城追。八年山水青春祭,只想无端醉一回。”
兄有一组律绝,集中刻画了当年的形形色色的知青形象。《读《史记》未竟,遇苏修来犯之大演练》:“夜半蛙鸣似鼓声,春秋战国灯下迎。油枯梦里冲锋号,醉眼梭标各自横。”是当年全民反修反帝情景的珍贵留存,此诗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史与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赶集惊见当年插友》“赤足花颜辨古今,呼名兀自有乡音。几年不剪发垂背,昔日唐诗也苦吟。”寥寥数笔,活画出在偏远山乡苦苦挣扎多年的昔日文学少年的现实面貌。《老知青写真》:“春荒野菜夏鱼竿,秋有栗桃冬可餐。草履麻绳含技巧,羊倌卫冕是猪倌。”这是写神;“肠胃空空身太细,茅棚嗖嗖衣更严。攀岩敢解喉咙渴,爬树能尝鲜果甜”,这是写形。这是插队多年之后,修炼得成稳老辣的一个老知青:“三年不见有天机?问路寻踪走翠微。云似浓烟山岭黑,水流浅底鸭鱼肥。高坡筑屋无来往,冷月披窗少是非。为买油盐忙昼夜,伐薪烧炭负肩归。”(《日暮访友》)多年之后,他们已经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农民,要设计未来,要像本地人那样建房修圈,养家禽家畜:“积得供销肉指标,开春立屋养猪猫。酒烟油米需齐备,大雪封山我砍樵。”(《老知青》)
《歇工》与《老知青》中的自寻其乐:“家居山水妙无言,几本诗书任意翻。短裤遮羞沙上躺,破衣洗罢掛河垣”,“卸罢犁耙洗涧流,赤身裸体不蒙羞。我生有幸山为伴,烦恼纷争甩下游。”《赶集》 :“鸡鸣唤得砍刀寒,釆满瓜蔬集市摊。烈日当头人不去,鲜桃欲滴谁买完?”《卖柴》:“如闻小雅响丁丁,利斧砍柴空谷鸣。三百韦编有人继,换回烧酒咏茕茕”,《知青农场》中的“ 面积量长短,工分算几何”等等皆令人击节赞叹。如此钓鱼养猪、砍柴卖菜之青年,有了几分文化涵养,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樵夫农人。《感怀 》亦然:“冬至无粮卖杠炭,春来有客送山珍。枯藤老树迷双眼,尽是同窗土著人。”插队多年,知青都学会了各种求生本领,“草履麻绳含技巧”,号称知青,当然不笨;而“羊倌卫冕是猪倌”则令人心酸。“枯藤老树迷双眼,尽是同窗土著人”,“枯藤老树”看我,我看“枯藤老树”;“土著”看我,我看“土著”,我与“枯藤老树”和“土著”,犹庄生之与蝴蝶是也。
《冬日奇寒捕鱼裹腹》:“紧闭门窗火为灯,猪羊共享暖三层。茫茫大雪无天地,垂钓知青敢破冰。”前两句精炼形象地刻画出了数九严冬高山农居的特殊境况,后两句在鲜明的对比之下,写出了知青敢为人所不敢为的超凡一面。颇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真传。《被派修电站后遭鼠患》:“柴门暂锁三月余,不请自来安可居。隔夜无粮应撤退,何须糟蹋圣贤书?”在无可奈何之下,知道对如此鼠辈而言,谩骂和诅咒是没用的,只有反问和叹息,引人联想和思考。兄另有一首《冻日》,以人鼠对峙,极写当年生计之艰辛:“大雪封山一饭无,掏来洞穴半斤麸。墙边鼠眼红红转,你我相看有更孤?”“插队华年逝,圈圈白发催。风摇花草起,雨落狗鸡回。 野岭陪银杏,情怀植酒杯。放歌吟子美,时日待余追。”则似自己农村生涯的小结。
《冬夜来客盘缠资之》以一个落魄知青形象书写了幻想美满姻缘却适得其反的生活的另类情景,读来令人心有戚戚焉:“月光乏力扣柴门,瘸腿无牙语可闻。一念原为高比翼,岂知神话不随君。”相对的是这首《老知青》:“三苏李杜好诗家,相座昏晨话素茶。十里依依挥手去,茫茫雪地一红纱”,充满令人奋发向上的温馨气息。
《沁园春·知青下乡众生相》则笔涉偷鸡摸狗之类所谓知青在乡下的阴暗一面,作者处理很高明,神似孔乙己。其上片“书报铺床,茅舍灯微,碗破灶倾。笑饥肠翻转,破衣烂裤;星光隐现,灌水移荆。细手拿窝,拧头扭腿, 老妇邻居鸡未鸣。惶惶也,架干柴湿树,大火狂烹”,典型情境特别是“书报铺床”、“碗破灶倾”,活现当时本该是读书人的生活之尴尬,其动作简明传神,这知青朋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而下片之“念程门立雪,才高八斗;荒林点火,鸟叫三声”,又令人心情十分沉重。词能写到这个份上,实在难得。
如果说《沁园春·知青下乡众生相》展现了写实主义的感染力,而《水调歌头· 稻田中秋》则让我们领略到作者的浪漫情怀。作者按传统中长调,上片写景:“拌桶映圆月, 弓背又中秋。捡来坚果三二,萝卜惜无油。山岭稻香飘远,引得蜂飞蝶舞,麻雀抢斑鸠。谷把砸声远,夜幕罩肩头”,中规中矩而又与众不同,有空间时间声音色彩味觉,有昆虫飞鸟,有月色下弓背扛拌桶踯躅独行的主人公。一幅浓墨厚彩的活的油画。知青生活入词本来就很罕见,而写得又如此精妙。下片抒情:“喊苏轼,填饿肚,羡银钩。冷清可耐,衣食何虑美悠悠。安有吴刚送我,臆想嫦娥牵手,俯看涌云流。水浸梦中客,跛脚数田畴”,活画出潦倒中的无奈,以及正常人都会有的胡思乱想。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诗人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的描摹,而进入了生存状态、生命形式的思考,生活不应该是重负和苦难,而应该是适意、惬意和诗意。而“水浸梦中客,跛脚数田畴”又把人拉回到残酷的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矛盾和对比,这种人文关怀,就是诗的价值所在。
尽管有苦累,有迷惘,但一众知青,正青春年少,所以更多的是追求和发现美享受美:“茅屋春风百卷书,时时诵咏水田锄。朝霞一抹光辉浴,直把秧苗当绿蕖。”(《上山下乡劳作-薅秧》)这应该是他们能在乡下坚持八、九年甚至十来年的重要精神动力。
一组五律,直追张九龄之五言古诗《感遇》,风骨文采兼备。如“山中有银杏,冠盖宽且高。大鸟忙衔食,新雏急抖毛。关关喙传爱,闪闪齿如刀。倏忽生悲意,亲朋忍割袍?”“平生无长进,诗赋尽由衷。哀昔心粗笨,思今耳顺聋。冬寒千里冷,春盛百花红。草木归其位,人何有不同?”借物抒怀,多有回顾和反思。
而一首《饮牛阴平古道行》,则展示了作者对古风歌行体的艺术追求。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集子中的组诗《知青农场》,作者以律绝的形式,集中反映了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种重要安置方式“农场”生产生方活的方方面面,生动的描写,深刻的反思,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审美水平。七绝:“男儿斧伐银杉木,女子刀挑细白茅。草屋三间岭上立,有人哼唱凤还巢。”有那么一点黑色幽默;“高山绿水吟凤雏,二八华年变野夫”,“号令三声齐点火,腾腾黑焰入云端”,“忍看丛林变焦土,鹧鸪远处几哀吟?”“瞬间热浪冲天起,诺亚方舟末日来?”“火种刀耕蚕食远,何时禽兽自由身?”有生态、良心、政策的拷问,也有因观蜜蜂采蜜而引发的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巨大疑惑:“男女刀耕返销紧,年年识得众蜂来。君今采满蜜糖去,我种荒山籽不回。”以及“千年野岭绝人烟,嗖嗖凉风草屋悬。脚绕白云挖蕨菜,衣衫晒到太阳边”,“刀耕火种烧四方,大寨工分欠口粮。开会支持亚非拉,轮船万吨红海洋。”“起床哨子声声急,早饭瓷缸颗颗粗。进出相随星闪耀,衣衫垫枕梦迷糊。”“雨后山花珠玉落,餐中细石齿牙衔。竹枝挑得双唇破,点点桃红染旧衫。”“袅袅炊烟托白云,一锅土豆煮殷勤。清汤寡水匆匆咽,划线开荒任务分。”“锄完玉米种瓜苗,片片珍珠湿旧袍。只愿山风吹我走,水濂洞里作猴毛。”“赶街十里腰无半,苦战三更月有残。且看汗珠挥洒处,春来冬去刻悲欢。”“含沙粥饭呑难嚼,带刺山花采不回。且把痴情栽野谷,他年或摘一支来。”“累死白天嫌夜短,活抓老鼠恨牙尖。”貌似平淡无奇的赶集,在作者笔下也姿态万千,与众不同:“密雾封山鸟早回,蛤蟆远近叫声哀。前方树洞天然伞,就怕长虫吐信来。”(《赶集路上遇雨》)“陡坡荊棘扯衣裳,月黑蛙鸣汗水凉。最是无情暴风雨,背篼米面何处藏?”(《赶集路上其二》)
一首《杀猪》,短短28个字,写尽了缺油荤少营养的知青馋态:“围观血溅近人衣,自舔闻香暂缓饥。挥手伸头同讯问:油多油少肥不肥?”《天浴》和《灭资兴无》分别以男知青洗雨水澡和女知青剪头发两个日常生活场景,以小见大,极富时代特点和情趣:“滚滚沉雷黑雾低,大呼小叫手东西。 老天两月终来雨,洗去男儿污垢泥。”“梳妆少女照圆镜,长发垂肩是小资。同伴剪刀齐耳下,参差错落赶工时。”一首《奇寒》,写出了艰难环境下女知青的绝无仅有的梳妆情趣:“昨夜银尖挂草檐,水坑结块无镜奁。女儿相互理云鬓,四野冰封自戒严。”
“茅屋吱吱身瑟瑟,疲劳男女睡神邀。北风掀顶人蜷缩,一夜山林叶尽凋。”形象地歌咏了当年农场劳作之苦累。大家倒头便进入梦乡,浑然不觉山风之烈。《老知青》中也有这方面的描摹:“不想青春不想钱,割完小麦又耕田。疲劳赶得忧愁尽,一觉醒来日正圆。”
而《自乐》和《革命文艺调演》,从自发和组织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抒写了农场知青的文娱生活,不乏戏谑韵味:“用完拌桶用连枷,且把犁铧作吉他。野岭声声有回应,清歌一曲喀秋莎。”“红歌戏唱惊全县,威虎山升大太阳。粉墨登场人不识,谁知多是病殃殃。”《赶集看电影》活写出那个年代的盛大节日:“悲欢离合触真情,苦涩年华手脚轻。十里山冈观影路,支支火把走天明。”虽然劳动繁忙,女知青还是苦中作乐:“昨夜山风卷树林,纷纷叶片似芳心。串成五彩玲珑色,信柬书签自找寻。”(《自乐其二》)歌唱,是那个年代最随意最常见的自我放松,我个人特别喜爱诸如《自乐其四》,隐而不发,藏而不露,哀而不怨,经得住咏叹推敲:“汗水疲劳洗垢尘,通铺济济共容身。夜来谁唱船夫曲,静谧群山四十人。”(以及“锄完杂草捉蝗螟,滚滚乌云卷疾霆。一夜狂风掀屋顶,凌晨不寐数星星。”“高山腰上筑茅庐,陡壁相邻十尺虚。一失足成千古恨,依然枕梦睡如如。”等等,都经得起咀嚼和品位。)在《老知青》中,也有这方面的歌咏:“南瓜扁豆黍粮粗,短笛口琴京二胡。春种秋收吹拉唱,曲随流水问前途。”
阅读,是这个群体当年最重要的精神生活,作者也有所咏唱:“君问所看书,封资反废墟。遗留包裹纸,社论有残余”。当年破旧立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动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反革命,砸馆焚书成为常态,故“封资反废墟”。除领袖诗词,鲁迅文章及几个样板戏外,乏善可陈,故只能从“遗留包裹纸,社论有残余”中捕捉一些有用无用的消息。常常是“话题终结鼾声里,美梦醒于哨子中。”而这首七律,似乎是这段生活的小结:“刀寒斧热树萧萧,大火烧完满岭焦。木叶成灰资本草,精神有种红色苗。权将脚印埋山里,也把青春写石腰。不是悲歌慷慨日,他年可否解无聊?”
因为知青曾在古阴平道沿线插队、办农场,历史的咏叹和现实的感悟甚多,所以又把这一组绝句单列,颇能引发同感。如“左担鸟道天下惊,成就身前死后名。且把弯刀作斧钺,砍柴烧炭走阴平。”“传奇故事听民谣,我拜高山几折腰。峡有急流飞铁索,路悬陡壁甩藤条。”“酒煮英雄各领兵,千年功罪话输赢。连绵蜀魏谁天下?三省鸡鸣共有声。”历史前进了,中国一统了,生活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结合第一辑中一组抒写新时期新时代的七绝《阴平关下》等细细品读,相信读者会有更多感悟。
尽管如此,作者等一干知青仍对庄严的大山和原始森林存敬畏之心:“山高泉水滴,或有天上音。濯足非吾敢,端盆远处淋。”(《山中有感其四》)因为“梁甫吟于耳,荷锄耕野山。岭高携我志,常在白云间。”(《山中有感其五》)“我自荒山出,唯怀赤子心。春风吹破袖,旭日洒黄金。”(《知青农场·五律·赶集》)“荒山苦守勤耕作,笑话当年黑李逵。”(《老知青》)“破衣八载任披荆,冬去春来随鸟鸣。宛转悠长何似我,不须困顿怨阴平。”(《知青农场·阴平有感》)拳拳之心,可鉴日月。
《知青农场》重要特色是诗之联想与对比的娴熟运用。仅以五绝为例,前者如《皂角》:“卫生清洁日,风过皂香留。孤母居何远,卧床谁洗头?”由自己就地取材,用山区的皂角液洗头,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病中的母亲,感人至深。后者如“春来种苞谷,冬至战梯田。可惜纤纤手,锄头厚茧缠。”手之纤纤与茧之厚厚对比(缠字炼得好,农具与素手的纠缠);饿极与怕闻饭香的对比:“只恐归家早,空闻米粥香”;反向对比,本是白天,却火光冲天,夜晚需要光明,却一片黑暗:“天明烧火地,月出黑灯眠。闭眼听神鬼,清歌欠管弦”;后两句是开合对比:闭眼鬼故事,开嗓无伴奏;以及密林与野鸡的声色对比:“林密红光耀,叽叽似试声。原来山雉岀,大小啄虫鸣”;贫穷与思念的对比尤为感人:“破衣抖三抖,邮件下高山”,“山穷空有境,可借雁书谁?对月祈无恙,秋风两地吹”,“三九冰加雪,春来冷更添。家书何日达?思念挂山尖”;幼鸟与知青的对比:“高树危巢坠,新雏戚戚呼。轻轻匀米粒,托举母来无?”双亲思儿女与儿女思双亲的对比:“念子归无日,双亲自解愁。指尖省油米,灯下缝白头”(后两句对仗极其高明,需细细品味,特别是一“缝”字,令人泪下),“有女夜缝衣,月光茅屋稀。用针思老母,几处树蛙归。”“山中何所有?乌药与当归。儿女依依去,安能附子围?(青川为当归和乌药的原产地。乌药为附子之种子。)”作者巧用双关,需细细品味,方解其中之妙。四句诗环环相扣,意义绵密;发泄与压抑的对比:“月光草宅清,男女两墙隔。荤段小声传,明朝同割麦”;疾病与饿病的对比:“荷镐寻山药,无邪只疗饥。青春多虑患,此病可治谁?”等等。还以答友人问的形式,从衣食住行医等各个侧面,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