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帖子
- 4334
- 精华
- 0
- 积分
- 100
- 威望
- 100 点
- 金钱
- 50 枚
- 魅力
- 0 值
- 鲜花
- 5 朵
- 鸡蛋
- 0 个
- 阅读权限
- 255
- 在线时间
- 49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6-16
- 最后登录
- 2024-11-17
|
1#
发表于 2014-4-17 00:41
| 只看该作者
邓世广新作七绝三首漫评●薛天纬 写作旧体诗,艺术趣味有“宗唐”、“宗宋”之分。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前者激情发越,后者睿智深沉。换个形象的说法,前者“热”而后者“冷”。当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当今时代,人们置身于经济大潮中,大都趋向实际利益而感情相对淡漠,也缺少带有浪漫色彩的精神追求,所以,写诗而“宗唐”者较少。邓世广先生是诗坛名家,固葆有诗人之真性情,然其诗作似仍可归于“宗宋”一路。所谓“宗宋”,在其诗中主要表现为对客观外界的冷静观察、独立思考,以及那种持守自我、不从流俗、带着几分孤傲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是严肃而庄重的,但往往以谐趣出之,呈现为一种冷幽默。庄谐相济,便有妙趣横生,便觉诗意盎然。世广先生各体皆擅,平日尤喜为七绝,每有所作,即从网上赐予,因而常获先睹之快。近得其新作三首,捧读之际,回味无穷,兹略陈点滴感受,期与诗词学会同人相互交流。试逐首读之。一曰《访儋州东坡书院》:“豪放谁堪步后尘?大江东去韵犹新。也思立雪苏门外,无奈儋州四季春。”儋州,在海南省。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渡海来到海南,居住在昌化县。“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宋史·本传》)。苏轼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最艰苦的岁月,东坡书院就是他这段生活经历的纪念。世广先生来访此地,必定怀着崇敬而肃穆的心情。诗的首二句高度颂扬了苏轼开创词之豪放一路的不朽功绩。这是对苏词的客观评价,持论宏大、庄重。第三句,转为诗人自抒情怀,用了“立雪程门”的典故,“程门”自然要改为“苏门”。“也思立雪苏门外”,诚为肺腑之言,态度也是恭敬的,但以“也”字领起,意思尚不完备,要等待下句的接应。第四句却以谐语出之:“无奈儋州四季春。”海南没有冬天,欲效程门学子立雪而不能。看起来,好象是开了个玩笑,诗的妙趣便由此生出。谐虽谐矣,却无损于前面的庄重。坡公有知,亦当会心一笑,他老先生本来就是极豁达的人。二曰《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留影》:“南游今日忆南巡,治国悬壶各有因。脚踏莲花公与我,寻根都是邓州人。”这首诗无论歌咏的对象,还是内含的意义,都比上首宏大、庄重得多。诗是歌颂邓小平的,其奇特之处,是句句将诗人自己与伟人联系起来,藉以抒写内心深处的感情。首句,诗人“南游”,南游到深圳,便忆起当年小平同志的“南巡”。一个普通人的“南游”,与小平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南巡”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南游”到深圳的人不知凡几,有多少人能自觉地忆起小平当年“南巡”之事呢?诗人邓世广想到了,可见他内心深处对小平的热爱和崇敬。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始终铭记着小平同志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贡献,这表明他自己也是十分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世广先生的诗中表现出来,毫不张扬,但却深沉。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再着力歌颂小平同志(本来可以再浓墨重彩地歌颂一番),而是出人意料地把自己摆到与伟人邓小平一样的位置上,说:你的工作是治理国家,我的工作是看病行医,各有各的事,言外之意,分工不同,贡献也有大小,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更深一层的言外之意,你、我的身份是平等的。面对大人物的这种平等意识,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很有代表性,形之于诗,则体现了诗人不无狂傲的个性。既然把自己与伟人摆平了,三、四句就进一步与伟人套近乎:就近而言,你、我此刻都在深圳的莲花山上;如果寻根,天下邓姓本一家,都出于邓州,原来我们是同宗!诗中再次显示了谐趣,显示了幽默感,这种幽默丝毫无损于邓公形象,反倒为邓公平添了几分亲民色彩。三曰《张家界天子山》:“气象巍峨接九霄,群峰稽首众仙朝。老夫已有痴呆症,万岁尊前忘折腰。”这首诗的意思较为单纯,是诗人游览张家界天子山时瞬间的联想。天子山是张家界最高处,我也到过那里,眼中景色,确实如诗的一、二句所写。第二句的比喻,已出于联想,由山势联想到朝廷。有意思的是三、四句,由天子山过渡到天子,再由天子过渡到万岁,然后,用一种近似于“装傻”的诙谐,把自己写得“老不更事”,借机展现了“万岁尊前忘折腰”的狂傲性格。“万岁尊前”是想象的、虚拟的,日常生活中多见的是握有一定权势的领导人(包括身边的、本单位的领导人),那么,在这些领导尊前,诗人会是什么态度呢?由诗中展现的品格、性情来看,要让他折腰,恐怕也是很难的。诗如其人,邓世广先生的为人,于以上诸诗可窥其大概矣!清代诗评家施补华曾揭示七绝的写作规律曰:“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点,则神韵自出。”(《岘傭说诗》)以上所评第一首诗,正体现了这一规律,其第三句在篇中起了提振与转折的作用。第二首诗,结构如串珠,一句一顿,步步为营,筑成了一个坚实的诗意方阵。第三首,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怀,是最常见的写法。可见包括七绝在内的所有诗体,都无固定作法,而全在诗人的匠心运用,运用之妙,岂可言哉!(作者系新疆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